赣南兴国山歌的历史源流与演唱艺术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7页 |
引言 | 第7-9页 |
第一章 兴国山歌的历史源流 | 第9-15页 |
第一节 兴国山歌的缘起 | 第9-11页 |
第二节 中央苏区时期的兴国山歌 | 第11-12页 |
第三节 新中国以来的兴国山歌 | 第12-15页 |
一、挖掘整理 | 第13页 |
二、研究创作 | 第13-14页 |
三、积极推广 | 第14-15页 |
第二章 兴国山歌的形态特征 | 第15-21页 |
第一节 曲式结构 | 第15-17页 |
一、词曲一致 | 第15-16页 |
二、词曲相异 | 第16-17页 |
第二节 调式音阶 | 第17-19页 |
一、以“羽”为主的调式 | 第17-18页 |
二、以“五声”为主的音阶 | 第18-19页 |
第三节 节拍节奏 | 第19-21页 |
一、多变的节拍 | 第20页 |
二、丰富的节奏 | 第20-21页 |
第三章 兴国山歌的演唱特色 | 第21-30页 |
第一节 语言特色 | 第21-27页 |
一、关于平仄 | 第21-25页 |
二、关于押韵 | 第25-27页 |
第二节 演唱特色 | 第27-30页 |
一、发声方法 | 第27页 |
二、呼吸技术 | 第27-28页 |
三、共鸣调节 | 第28页 |
四、自由润腔 | 第28-29页 |
五、演唱形式 | 第29-30页 |
第四章 兴国山歌的传承与审美 | 第30-33页 |
第一节 传承方式 | 第30-32页 |
一、家族影响 | 第30-31页 |
二、师徒传承 | 第31页 |
三、竞赛刺激 | 第31-32页 |
第二节 文化价值 | 第32-33页 |
一、审美愉悦 | 第32-33页 |
二、传播知识 | 第33页 |
结语 | 第33-35页 |
注释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7页 |
附录1:谱例索引 | 第37页 |
附录2:图表索引 | 第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