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中新公司激励机制设计
第1章 导论 | 第1-18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文献综述 | 第10-16页 |
·论文研究目的、方法与框架 | 第16-18页 |
·研究目的、方法 | 第16页 |
·研究框架 | 第16-18页 |
第2章 中新公司激励机制的现状分析 | 第18-25页 |
·公司概况 | 第18-20页 |
·公司组织结构图 | 第19页 |
·人力资源现状 | 第19-20页 |
·企业特征 | 第20-21页 |
·企业环境分析 | 第21页 |
·企业资源要素分析 | 第21页 |
·企业员工特征和需求分析 | 第21-23页 |
·企业员工特征分析 | 第21-22页 |
·员工需求分析 | 第22-23页 |
·激励机制现状分析 | 第23-25页 |
·薪酬体系 | 第23页 |
·股权激励 | 第23页 |
·绩效考核 | 第23页 |
·企业文化 | 第23-24页 |
·培训 | 第24页 |
·职业生涯管理 | 第24-25页 |
第3章 中新公司激励机制设计的总体思路 | 第25-34页 |
·管理激励机制体系 | 第25页 |
·激励体系设计的原则 | 第25-26页 |
·激励体系的构成 | 第26-27页 |
·中新公司人力资源发展战略 | 第27页 |
·激励机制设计的总体思路 | 第27-34页 |
·薪酬激励设计 | 第27-30页 |
·培训激励设计 | 第30-31页 |
·发展激励设计 | 第31-32页 |
·其它思路 | 第32-34页 |
第4章 依托薪酬的激励机制设计 | 第34-47页 |
·薪酬体系设计原则 | 第34-35页 |
·中新公司核心团队的薪酬模式 | 第35-39页 |
·年薪制 | 第35页 |
·三元结构年薪模式 | 第35页 |
·薪资标准 | 第35-36页 |
·风险收入和奖励年薪 | 第36-37页 |
·年薪的发放 | 第37页 |
·年薪的调整 | 第37-38页 |
·职务津贴 | 第38-39页 |
·中新公司员工薪酬模式的设计 | 第39-43页 |
·员工收入组成 | 第39-40页 |
·岗位工资的计算方法 | 第40-42页 |
·岗位绩效工资的计算方法 | 第42-43页 |
·年终奖 | 第43页 |
·福利 | 第43-44页 |
·工资特区 | 第44-45页 |
·设立工资特区的目的 | 第44-45页 |
·设立工资特区的原则 | 第45页 |
·工资特区人才的选拔 | 第45页 |
·工资特区人才的淘汰 | 第45页 |
·工资调整 | 第45-47页 |
·调整固定薪点值 | 第45页 |
·调整固定薪点数 | 第45-47页 |
第5章 依托产权合约的激励机制设计 | 第47-52页 |
·产权合约包含的内容 | 第47-48页 |
·中新公司股权激励计划 | 第48-52页 |
·员工股票期权计划概述 | 第48页 |
·受权人的资格界定 | 第48页 |
·股权激励计划的授予 | 第48-49页 |
·股权购买协议书 | 第49页 |
·劳动关系终止时计划的处理 | 第49-50页 |
·股权购买权的行权 | 第50页 |
·公司变更时股权购买权的处理 | 第50-51页 |
·股权激励计划修改与终止 | 第51页 |
·股权激励计划的管理 | 第51-52页 |
第6章 依托文化和职业发展的激励机制设计 | 第52-66页 |
·文化激励 | 第52-54页 |
·企业文化的激励作用 | 第52页 |
·中新公司企业文化激励 | 第52-54页 |
·其它文化激励的方式 | 第54页 |
·职业发展激励 | 第54-63页 |
·职业生涯规划 | 第54-56页 |
·职业培训 | 第56-61页 |
·晋升激励 | 第61-63页 |
·员工身份置换 | 第63-65页 |
·历史原因 | 第63页 |
·员工身份置换目的 | 第63页 |
·程序和内容 | 第63-64页 |
·可考虑的方式 | 第64页 |
·预计影响因素 | 第64-65页 |
·激励手段的综合运用 | 第65-66页 |
结束语 | 第66-68页 |
附录 | 第68-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