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学(农艺学)论文--作物生物学原理、栽培技术与方法论文--作物生物化学论文

介质pH与不同氮素形态对作物幼苗氮素吸收的影响

目录第1-4页
中文摘要第4-5页
英文摘要第5-6页
文献综述第6-17页
 1 氨态氮(NH_4~+-N)和硝态氮(NO_3~--N)第6-9页
  1.1 植物吸收选用的氮源第6页
  1.2 植物对铵态氮和硝态氮吸收利用的差异第6页
  1.3 氨、硝态氮对作物外部形态与最终生长量的影响第6-7页
  1.4 不同氮素形态与植物体内的碳水化合物第7-8页
  1.5 NO_3~-或NH_4~+的吸收对其它阳离子吸收及细胞水势的影响第8-9页
 2 植物吸收不同形态氮素的生理与分子生物学进展第9-13页
  2.1 植物吸收NO_3~-的生理学概述第9-10页
  2.2 植物吸收NH_4~+的生理学概述第10-11页
  2.3 铵盐毒害的生理机制第11-13页
 3 pH与植物的矿质营养吸收第13-14页
 4 H~+与NO_3~--N、NH_4~+-N吸收第14-15页
 5 植物对离子的主动吸收与NO_3~-同化第15-17页
  5.1 Michaelis-Menten酶动力学第15-16页
  5.2 植物对硝酸根的同化第16-17页
第一部分不同介质PH条件对作物幼苗氮素吸收的影响第17-37页
 1 材料方法第18-19页
  1.1 供试材料和实验设置第18页
  1.2 材料的培养第18-19页
  1.3 植株预处理及吸收液的配制第19页
  1.4 测定方法第19页
 2 结果与分析第19-33页
  2.1 不同介质pH和不同氮源对作物根系生长和干物质的影响第19-23页
  2.2 不同介质pH条件对作物幼苗硝态氮吸收的影响第23-28页
   2.2.1 不同介质pH条件对水稻幼苗硝态氮吸收的影响第23-25页
   2.2.2 不同介质pH对玉米幼苗硝态氮吸收的影响第25-26页
   2.2.3 不同介质pH对小麦幼苗吸收硝态氮的影响第26-28页
  2.3 不同介质pH对作物幼苗铵态氮吸收的影响第28-33页
   2.3.1 不同介质pH对水稻幼苗铵态氮吸收的影响第28-30页
   2.3.2 不同介质pH对玉米幼苗铵态氮吸收的影响第30-31页
   2.3.3 不同介质pH条件对小麦幼苗吸收铵态氮的影响第31-33页
 3 讨论第33-36页
  3.1 不同氮素形态与作物幼苗生长第33-34页
  3.2 介质pH与作物幼苗生长第34页
  3.3 介质pH对作物幼苗吸收不同形态N素的影响第34-35页
  3.4 不同品种在不同pH条件下对氮素吸收的差异第35-36页
 4小结第36-37页
第二部分作物幼苗铵态氮、硝态氮吸收与介质PH变化量的比例关系第37-46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7-38页
 2 结果与分析第38-42页
 3 讨论:第42-44页
 4.小结第44-46页
第三部分外源谷氨酰胺对作物幼苗NO_3~--N吸收的影响第46-50页
 1 材料与方法第46-48页
  1.1 供试材料和实验设置第46-47页
  1.2 材料的培养第47页
  1.3 植株预处理及吸收液的配制第47页
  1.4 测定第47-48页
 2.结果与分析第48-49页
  2.1 玉米NO_3~-吸收动力学第48-49页
 3 讨论第49页
 4 结论第49-50页
参考文献第50-58页
致谢第58-59页
附表1 营养液配方表第59-61页
附表2第61-65页
附表3第65页

论文共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学历史课中人文精神教育:实践与探索
下一篇:国有大中型企业子弟学校移交地方问题研究--以亚洲第一大露天铜矿德兴铜矿子校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