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史学理论论文--史学史论文--世界论文

东亚发展观研究--以战后西方学者为中心

中文摘要第1-15页
英文摘要第15-21页
导论第21-47页
第一编 通论第47-132页
 第一章 现代化研究浪潮的兴起与历史研究的新趋势第47-95页
  第一节 现代化(发展)与现代性第47-59页
  第二节 现代化(发展)理论、史学理论与历史研究第59-64页
  第三节 现代化理论的演进第64-85页
  第四节 关于现代化问题、现代化理论和现代化研究的深层思考第85-95页
 第二章 全球现代化研究浪潮中的东亚发展观第95-132页
  第一节 东亚发展观的性质、结构与功能第95-103页
  第二节 东亚发展观的演进、特点与评价第103-122页
  第三节 关于东亚与中国发展问题的若干思考第122-132页
第二编 东亚发展观专论之一:历史学、社会学的视野第132-366页
 编绪第132页
 第三章 韦伯与帕森斯:儒教理性主义与现代化第132-149页
  第一节 西方的理性化道路:从科学技术革命到现代化第132-138页
  第二节 儒家理性主义:从非现代化到适应现代化第138-149页
 第四章 费正清与墨菲的东亚传统与现代“统一”论第149-195页
  第一节 费正清的现代创新与历史传统统一论第149-169页
  第二节 墨菲的东亚现代化从传统受益论第169-195页
 第五章 毕乃德与艾森斯塔德:从箱根模式与新传统主义看中国与东亚现代化第195-211页
  第一节 从箱根模式看中国现代化第195-201页
  第二节 从新传统主义看东亚与中国现代化第201-211页
 第六章 全球性视野下中国现代化的历史透视第211-223页
  第一节 中国的现代化转型为什么如此之难?第211-216页
  第二节 关于中国现代化的演进、特征与深层次思考第216-223页
 第七章 反现代化视野下的亚洲文化民族主义与现代化第223-255页
  第一节 现代化与反现代化:一体两面第223-233页
  第二节 亚洲的反现代化理论第233-235页
  第三节 亚洲的反现代化思潮第235-255页
 第八章 从《白银资本》与《大分流》看东亚发展理论的新思维第255-272页
  第一节 《白银资本》的发展理论体系第255-260页
  第二节 《大分流》的发展理论体系第260-268页
  第三节 《白银资本》与《大分流》比较第268-272页
 第九章 沃勒斯坦从现代世界体系看东亚的“发展”与危机第272-284页
  第一节 为什么中国没有向资本主义发展而欧洲则实现了这种发展?第272-277页
  第二节 东亚崛起及其世界意义第277-279页
  第三节 “东亚危机”与世界体系的转型第279-284页
 第十章 萨米尔·阿明从依附理论看东亚“奇迹”第284-303页
  第一节 萨米尔·阿明的依附论思想第284-291页
  第二节 东亚“成功”的依附论诠释第291-294页
  第三节 中国发展模式及其世界意义第294-303页
 第十一章 曼纽尔·卡斯特:国家VS全球化视域下的东亚发展与危机第303-321页
  第一节 深刻反思东亚危机的成因和特质第303-306页
  第二节 东亚“发展型国家”如何在发展过程中成功?第306-310页
  第三节 转型东亚:从“发展型国家”到“公民社会”与“网络国家”第310-316页
  第四节 东亚如何继续发展?第316-321页
 第十二章 探索“亚洲资本主义精神”:传统文化、民族主义、社会市场与现代化第321-364页
  第一节 探索“亚洲资本主义精神”之一:东亚模式的文化渊源第321-326页
  第二节 探索“亚洲资本主义精神”之二:民族主义与现代化第326-339页
  第三节 探索“亚洲资本主义精神”之三:社会市场与亚洲资本主义第339-364页
 编结第364-366页
第三编 东亚发展观专论之二:哲学、政治学的视野第366-454页
 编绪第366页
 第十三章 杜维明从新儒家伦理看东亚现代化第366-384页
  第一节 观察东亚现代化的几个重要的理论问题第366-369页
  第二节 重估东亚儒学传统中的现代性第369-373页
  第三节 新儒家伦理与工业东亚第373-377页
  第四节 现代性的第二种类型与儒学的第三期发展第377-384页
 第十四章 福山论“历史的终结”与“东亚的挑战”第384-401页
  第一节 “世界普遍史”与“历史的终结”第384-396页
  第二节 “历史并未终结”:东亚的挑战第396-401页
 第十五章 亨廷顿:“更多现代化,更少西方化”第401-415页
  第一节 “现代化并不一定意味着西方化”第401-404页
  第二节 东亚现代化与“亚洲普世主义”的出现第404-409页
  第三节 “儒教民主”与“东亚模式”第409-415页
 第十六章 郝大维、安乐哲的“儒家民主”论第415-452页
  第一节 “现代化”:东方化与西方化的兼容第415-426页
  第二节 民主的两种视野:自由主义民主与社群主义民主第426-437页
  第三节 “新儒学”与“新实用主义”:机遇与挑战第437-443页
  第四节 “儒家民主”如何可能?第443-452页
 编结第452-454页
第四编 东亚发展观专论之三:经济学的视野第454-535页
 编绪第454页
 第十七章 吉姆·罗沃对东亚崛起的制度分析第454-465页
  第一节 “强社会,小政府”:东亚“奇迹”的制度渊源第454-457页
  第二节 “把亚洲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第457-460页
  第三节 “亚洲将进入一个安排它长期命运的时期”第460-465页
 第十八章 霍夫汉、卡德尔对东亚成功的结构分析第465-474页
  第一节 关于东亚优势的“错误”理论批判第465-467页
  第二节 东亚优势的结构源泉第467-470页
  第三节 东亚优势的结构特征第470-474页
 第十九章 乌尔里希·门泽尔:东亚模式是“范例”还是“特例”?第474-480页
  第一节 对东亚发展的三种解释及其质疑第474-476页
  第二节 东亚模式是“特例”不是范例第476-480页
 第二十章 格罗·詹纳:东亚模式为何制胜美国模式?第480-490页
  第一节 两种工业化道路:日本模式与美国模式第480-482页
  第二节 从日本模式到东亚模式:为什么日本模式更有吸引力?第482-483页
  第三节 东亚模式的特征与得失第483-490页
 第二十一章 阿马蒂亚·森对“亚洲价值观”的自由主义分析第490-519页
  第一节 发展理论的新视角:以自由看待发展第490-495页
  第二节 质疑李光耀命题:政治自由和公民权利阻碍经济发展吗?第495-497页
  第三节 质疑“李光耀推论”:穷人不关心民主和政治权利吗?第497-498页
  第四节 解构亚洲价值观:“亚洲价值观”与“西方价值观”是内在对立的吗?第498-510页
  第五节 亚洲金融危机:三种工具性自由的缺失第510-512页
  第六节 对中国改革和发展的反思和前瞻第512-519页
 第二十二章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东亚现代化如何从全球化中受益?第519-534页
  第一节 全球化如何使全球受益,而非受损?第519-522页
  第二节 东亚现代化如何从全球化中受益?第522-530页
  第三节 中国现代化如何从全球化中受益?第530-534页
 编结第534-535页
结论第535-552页
参考文献第552-566页
后记第566页

论文共5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聚酰胺微胶囊的制备及其缓释性能研究
下一篇:C/SiC复合材料连接接头应力与破坏形式数值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