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机械、仪表工业论文--机械零件及传动装置论文--联接及联接零件论文

C/SiC复合材料连接接头应力与破坏形式数值分析

Abstract第1-10页
第1章 绪论第10-30页
 1.1 C/SiC复合材料第10-12页
  1.1.1 C/SiC复合材料的主要制备方法第10-11页
  1.1.2 C/SiC复合材料的发展现状第11-12页
 1.2 C/SiC复合材料的连接第12-20页
  1.2.1 连接意义第12页
  1.2.2 传统连接方法第12-16页
   1.2.2.1 粘接第13页
   1.2.2.2 机械连接第13-15页
   1.2.2.3 焊接第15-16页
  1.2.3 新型连接方法第16-20页
   1.2.3.1 在线液相渗透连接方法第17-18页
   1.2.3.2 复合材料铆接方法第18-20页
 1.3 连接接头中的应力第20-22页
  1.3.1 在线液相渗透连接接头中的残余应力第20页
  1.3.2 铆接接头中的应力集中第20-21页
  1.3.3 连接应力的计算第21-22页
 1.4 有限元数值模拟技术第22-24页
  1.4.1 数值模拟技术的工程应用第22-23页
  1.4.2 ANSYS软件概述第23-24页
 1.5 本文的选题依据和研究目标第24-25页
 1.6 研究内容第25页
 参考文献第25-30页
第2章 应力计算的有限单元法第30-44页
 2.1 有限单元法基本概念第30-31页
 2.2 线性结构静力分析的有限单元法第31-38页
  2.2.1 单元刚度矩阵的建立第31-36页
  2.2.2 有限单元法的解题步骤第36-38页
 2.3 结构非线性的有限单元法第38-40页
 2.4 热应力的计算第40-41页
 2.5 有限元法在复合材料学中的应用第41页
 参考文献第41-44页
第3章 C/SiC在线液相渗透连接接头残余应力数值分析第44-56页
 3.1 前言第44页
 3.2 模型建立与参数计算第44-50页
  3.2.1 有限元模型建立第44-46页
  3.2.2 材料性能和连接工艺参数第46-50页
 3.3 孔隙率对2D与3DC/SiC连接接头残余应力的影响第50-54页
 3.4 残余应力在接头中的分布第54-55页
 3.5 本章小节第55页
 参考文献第55-56页
第4章 C/SiC铆接接头应力与破坏形式数值分析第56-68页
 4.1 前言第56页
 4.2 受拉载荷的铆接接头研究第56-60页
  4.2.1 C/SiC铆接接头合理锥度的确定第56-58页
   4.2.1.1 有限元模型建立第56-57页
   4.2.1.2 结果与分析第57-58页
  4.2.2 C/SiC铆接接头破坏形式分析第58-60页
 4.3 受剪载荷铆接接头研究第60-67页
  4.3.1 受剪载荷的铆接接头破坏形式分析第60-64页
   4.3.1.1 有限元模型建立第61页
   4.3.1.2 结果与分析第61-64页
  4.3.2 接头的优化设计第64-67页
   4.3.2.1 优化设计的内容第64-65页
   4.3.2.2 优化设计的方法第65页
   4.3.2.3 优化设计的过程第65-67页
 4.4 本章小节第67页
 参考文献第67-68页
第五章 连接应力与破坏形式实验验证第68-78页
 5.1 原材料第68-69页
  5.1.1 增强体第68页
  5.1.2 制备PyC界面相和SiC基体所用气源物质第68-69页
  5.1.3 C/SiC复合材料的制备过程第69页
 5.2 在线液相渗透连接接头残余应力的研究第69-73页
  5.2.1 实验方案第69-70页
  5.2.2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70-73页
   5.2.2.1 试样孔隙率测定第70-71页
   5.2.2.2 二维C/SiC复合材料连接接头力学性能第71-72页
   5.2.2.3 C/SiC复合材料接头的微结构第72-73页
 5.3 受轴向拉载荷的铆接接头破坏形式的研究第73-74页
  5.3.1 实验方案第73页
  5.3.2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73-74页
 5.4 受剪载荷铆接接头破坏形式的研究第74-76页
  5.4.1 实验方案第74页
  5.4.2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74-76页
   5.4.2.1 铆接接头力学性能第75页
   5.4.2.2 铆接接头断口显微结构分析第75-76页
 5.5 本章小节第76页
 参考文献第76-78页
结论第78-79页
致谢第79-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东亚发展观研究--以战后西方学者为中心
下一篇:苹果病虫害生物物理防治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