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 第1-24页 |
1 研究理由与目的 | 第6-7页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7-9页 |
3 研究意义 | 第9页 |
4 研究动态 | 第9-24页 |
第一章 中国近代史学科产生的政治前提与学术渊源 | 第24-37页 |
第一节 中国近代史学科产生的政治前提 | 第24-30页 |
第二节 中国近代史学科产生的学术渊源 | 第30-37页 |
第二章 20世纪30-40年代中国政治与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兴起 | 第37-122页 |
第一节 20世纪30-40年代中国政治 | 第37-44页 |
第二节 20世纪30-40年代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兴起 | 第44-122页 |
一、 为主流意识形态服务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以蒋廷黻《中国近代史》为例 | 第47-64页 |
1 蒋廷黻的政治观点 | 第47-54页 |
2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 第54-64页 |
二、 反映学者立场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以陈恭禄《中国近代史》为例 | 第64-74页 |
三、 为无产阶级革命服务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中国近代史研究马克思主义学派的崛起 | 第74-122页 |
1 李鼎声《中国近代史》 | 第74-86页 |
2 毛泽东关于中国近代史的论述 | 第86-95页 |
3 范文澜《中国近代史》上编第一分册 | 第95-110页 |
4 胡绳《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 | 第110-122页 |
第三章 20世纪50-60年代初中国政治与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发展 | 第122-160页 |
第一节 20世纪50-60年代初的中国政治 | 第122-128页 |
第二节 20世纪50-60年代初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发展 | 第128-160页 |
一、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的出版 | 第133-141页 |
二、 中国近代史分期问题的讨论 | 第141-148页 |
三、 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的建立-以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第四册为代表 | 第148-160页 |
结束语 | 第160-168页 |
参考书目 | 第168-172页 |
后记 | 第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