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第1-12页 |
第一章 受难乐体裁史 | 第12-27页 |
第一节 受难乐形成和发展 | 第12-22页 |
一、 素歌受难乐 | 第12-15页 |
二、 复调受难乐 | 第15-18页 |
三、 清唱剧受难乐 | 第18-22页 |
第二节 受难乐发展中戏剧性因素的增长 | 第22-27页 |
一、 单声阶段 | 第23-24页 |
二、 复调阶段 | 第24-25页 |
三、 清唱剧受难乐 | 第25-27页 |
第二章 马丁.路德的观念 | 第27-37页 |
第一节 路德的宗教观念 | 第27-28页 |
第二节 路德的音乐观念 | 第28-33页 |
第三节 受难乐戏剧性的增长与路德宗教观,音乐观的联系 | 第33-37页 |
第三章 巴赫与受难乐 | 第37-54页 |
第一节 巴赫的宗教音乐观 | 第37-42页 |
一、 巴赫宗教音乐观的形成 | 第37-38页 |
二、 “天职”观念对巴赫音乐创作的影响 | 第38-42页 |
第二节 巴赫的受难乐创作 | 第42-54页 |
一、 巴赫在魏玛时期对受难乐的探索 | 第42-47页 |
二、 巴赫在莱比锡的第一部受难乐 | 第47-49页 |
三、 巴赫《马太受难乐》的创作 | 第49-54页 |
第四章 《马太受难乐》的戏剧结构 | 第54-76页 |
第一节 脚本的戏剧结构 | 第54-61页 |
一、 受难乐与宗教仪式的变化 | 第54-55页 |
二、 《马太受难乐》歌词的来源及特征 | 第55-58页 |
三、 歌词的戏剧结构 | 第58-61页 |
第二节 音乐的戏剧结构 | 第61-67页 |
第三节 调性结构布局 | 第67-71页 |
第四节 众赞歌运用的结构意义 | 第71-76页 |
第五章 音乐表现手法 | 第76-136页 |
第一节 合唱的运用 | 第76-104页 |
一、 框架性合唱 | 第77-85页 |
二、 宣叙调中的合唱 | 第85-91页 |
三、 咏叹调中的合唱 | 第91-96页 |
四、 四声部众赞歌合唱 | 第96-104页 |
第二节 宣叙调 | 第104-113页 |
一、 干宣叙调 | 第104-107页 |
二、 乐队伴奏宣叙调 | 第107-113页 |
第三节 咏叹调 | 第113-119页 |
第四节 描绘性、象征性音乐手法的运用 | 第119-136页 |
结语 | 第136-140页 |
附录: 《马太受难乐》汉译歌词 | 第140-176页 |
参考文献 | 第176-1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