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 第1-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2 传统的编解码技术 | 第9-13页 |
1.2.1 运动估计与运动补偿 | 第10-11页 |
1.2.2 离散余弦变换DCT | 第11页 |
1.2.3 量化 | 第11-12页 |
1.2.4 熵编码 | 第12页 |
1.2.5 可扩展编码 | 第12-13页 |
1.2.6 信道缓存 | 第13页 |
1.3 实时视频编解码及传输系统 | 第13-14页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4-15页 |
2 基于轮廓的视频编解码技术 | 第15-31页 |
2.1 介绍几种视频编解码方案 | 第15-17页 |
2.1.1 H.26x图像编解码标准 | 第15-16页 |
2.1.2 MPEG-x图像编解码标准 | 第16-17页 |
2.1.3 基于轮廓的视频编解码方案 | 第17页 |
2.1.4 几种编解码方式的比较 | 第17页 |
2.2 基于轮廓的视频编解码技术 | 第17-31页 |
2.2.1 设计思想 | 第17-18页 |
2.2.2 系统组成 | 第18-19页 |
2.2.3 静态区域检测与复制 | 第19-21页 |
2.2.4 自适应阈值的二值化方案 | 第21-26页 |
2.2.5 基于上下文的算术编码 | 第26-28页 |
2.2.6 编码效率的控制 | 第28-29页 |
2.2.7 解码过程 | 第29-31页 |
3 网络实时传输 | 第31-37页 |
3.1 网络实时传输协议介绍 | 第31-32页 |
3.1.1 RTP/RTCP协议栈结构图 | 第31页 |
3.1.2 RTP | 第31-32页 |
3.1.3 RTCP | 第32页 |
3.2 网络传输模块的实现 | 第32-37页 |
3.2.1 循环面向连接(TCP)的、无连接(UDP)的Socket编程 | 第32-36页 |
3.2.2 网络传输模块的具体算法 | 第36-37页 |
4 循环队列缓冲区 | 第37-42页 |
4.1 缓冲区的功能 | 第37页 |
4.2 循环队列缓冲区的实现 | 第37-42页 |
4.2.1 循环队列缓冲区的逻辑结构 | 第37-38页 |
4.2.2 循环队列缓冲区大小的确定 | 第38页 |
4.2.3 循环队列缓冲区的功能实现 | 第38-42页 |
5 RTBVideo终端软件简介 | 第42-44页 |
5.1 RTBVideo系统结构 | 第42-43页 |
5.2 系统界面及使用 | 第43-44页 |
6 视频捕捉 | 第44-49页 |
6.1 视频卡 | 第44页 |
6.2 视频捕捉模块的实现 | 第44-49页 |
6.2.1 视频捕捉初始化 | 第44-45页 |
6.2.2 视频捕捉设置 | 第45-46页 |
6.2.3 图像保存 | 第46-47页 |
6.2.4 设置回调函数 | 第47-48页 |
6.2.5 结束捕捉 | 第48-49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49-51页 |
7.1 结论 | 第49-50页 |
7.2 展望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发表文章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54-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