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第1-11页 |
临床研究 | 第11-21页 |
一、 一般资料 | 第11-15页 |
(一) 病例选择 | 第11-13页 |
1 、 病例来源 | 第11页 |
2 、 诊断标准 | 第11页 |
3 、 糖尿病足病变程度分级 | 第11-12页 |
4 、 糖尿病足临床分型标准 | 第12页 |
5 、 中医辩证分型标准 | 第12-13页 |
6 、 纳入标准 | 第13页 |
7 、 排除标准 | 第13页 |
(二) 分组 | 第13页 |
(三) 一般情况 | 第13-15页 |
1 、 三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比较 | 第13页 |
2 、 三组患者病情程度比较 | 第13-14页 |
3 、 三组患者并发症比较 | 第14页 |
4 、 三组患者坏疽类型比较 | 第14页 |
5 、 三组患者中医证型比较 | 第14-15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一) 治疗方法 | 第15-16页 |
1 、 基础治疗 | 第15页 |
2 、 外治法 | 第15页 |
3 、 温针灸组 | 第15页 |
4 、 中药组 | 第15-16页 |
5 、 西药组 | 第16页 |
(二) 观察指标 | 第16-17页 |
1 、 安全性测定 | 第16页 |
2 、 疗效测定 | 第16页 |
3 、 实验室检查 | 第16页 |
4 、 下肢动脉血管彩色多普勒检查 | 第16-17页 |
(三) 疗效判断标准 | 第17页 |
1 、 近期疗效判断标准 | 第17页 |
2 、 安全性疗效评价标准 | 第17页 |
(四) 统计学方法 | 第17页 |
三、 治疗结果 | 第17-21页 |
(一) 三组患者疗效比较 | 第17-18页 |
(二) 温针灸组病情与疗效的关系 | 第18页 |
(三)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的变化 | 第18-19页 |
(四)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载脂蛋白的变化 | 第19页 |
(五)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流变学指标的变化 | 第19-20页 |
(六)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股动脉、腘动脉、足背动脉彩色多普勒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 第20-21页 |
(七) 安全性评价结果 | 第21页 |
讨论 | 第21-29页 |
一、 祖国医学对糖尿病足的认识 | 第21-23页 |
(一) 历史渊源 | 第21-22页 |
(二) 病因病机 | 第22-23页 |
二、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足的认识 | 第23-24页 |
三、 组方依据 | 第24-26页 |
四、 疗效机理探讨 | 第26-27页 |
五、 分析与展望 | 第27-29页 |
结语 | 第29-30页 |
参考文献 | 第30-32页 |
针灸治疗糖尿病及其神经病变(DN)临床研究概况 | 第32-38页 |
致谢 | 第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