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3页 |
·大豆异黄酮及其生理活性 | 第9页 |
·大豆异黄酮组成及理化性质 | 第9页 |
·大豆异黄酮的生理功能 | 第9页 |
·大豆异黄酮代谢产物及其生物学活性 | 第9-11页 |
·大豆异黄酮的吸收与代谢 | 第9-10页 |
·大豆异黄酮代谢产物的生物学活性 | 第10-11页 |
·大豆异黄酮转化活性的个体差异及影响因素 | 第11页 |
·绿色荧光蛋白(GFP)及其应用 | 第11-12页 |
·微胶囊技术及其应用 | 第12页 |
·研究意义及创新点 | 第12-13页 |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创新点 | 第12-13页 |
第二章 绿色荧光蛋白(GFP)对大豆异黄酮转化菌株Niu-O16 的标记研究 | 第13-17页 |
·材料 | 第13-14页 |
·实验菌株 | 第13页 |
·试剂 | 第13页 |
·主要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13-14页 |
·方法 | 第14页 |
·抗生素筛选 | 第14页 |
·菌株Niu-O16 的GFP 标记 | 第14页 |
·筛选接合子 | 第1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4-16页 |
·抗生素筛选 | 第14-15页 |
·接合子筛选 | 第15-16页 |
·讨论 | 第16-17页 |
第三章 定植用ICR 小鼠动物模型的建立 | 第17-21页 |
·材料 | 第17-18页 |
·试验动物 | 第17页 |
·试剂 | 第17页 |
·主要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17-18页 |
·方法 | 第18页 |
·抗生素的筛选 | 第18页 |
·ICR 小鼠动物模型的建立 | 第1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8-19页 |
·不同抗生素对ICR 小鼠肠道微生物菌群体内转化黄豆苷原的影响 | 第18-19页 |
·ICR 小鼠动物模型的建立 | 第19页 |
·结论 | 第19页 |
·讨论 | 第19-21页 |
第四章 ICR 实验小鼠肠道菌群对菌株Niu-O16 转化能力的影响 | 第21-24页 |
·材料 | 第21-22页 |
·实验菌株 | 第21页 |
·试剂 | 第21页 |
·主要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21-22页 |
·方法 | 第22页 |
·菌株Niu-O16 与ICR 实验小鼠肠道菌群的混合培养 | 第22页 |
·高效液相色谱检测 | 第2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2-23页 |
·结论 | 第23-24页 |
第五章 菌株Niu-O16 在ICR 实验小鼠体内定植研究 | 第24-31页 |
·材料 | 第24-25页 |
·大豆异黄酮转化菌株及其培养条件 | 第24页 |
·试剂 | 第24页 |
·主要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24-25页 |
·方法 | 第25-26页 |
·直接灌胃用菌株Niu-O16 制备及灌胃方法 | 第25页 |
·菌株Niu-O16 微胶囊的制备 | 第25页 |
·菌株Niu-O16 微胶囊的崩解试验 | 第25-26页 |
·微胶囊内的菌株Niu-O16 在人工模拟肠液内的崩解及转化活性测定 | 第26页 |
·微胶囊灌服方法 | 第2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6-29页 |
·牛瘤胃细菌菌株在ICR 实验小鼠体内的定植 | 第26-27页 |
·牛瘤胃菌株Niu-O16 微胶囊化及在ICR 实验小鼠体内崩解试验 | 第27页 |
·微胶囊化菌株Niu-O16 在ICR 实验小鼠体内的定植 | 第27-29页 |
·微胶囊内菌株Niu-O16 转化活性检测 | 第27-28页 |
·微胶囊化菌株Niu-O16 在ICR 实验小鼠模型中的定植 | 第28-29页 |
·结论 | 第29页 |
·讨论 | 第29-31页 |
参考文献 | 第31-35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35-36页 |
作者简历 | 第36-37页 |
致谢 | 第37-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