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1.绪论 | 第9-18页 |
|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9-13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 ·国内新生代农民工的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 ·国外相关的研究理论 | 第16-17页 |
|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 ·研究思路 | 第18页 |
| ·创新之处 | 第18页 |
| 2.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况及思想特点 | 第18-24页 |
| ·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况 | 第18-20页 |
| ·新生代农民工概念界定 | 第18-19页 |
| ·新生代农民工的总体概况 | 第19-20页 |
| ·新生代农民工的历史贡献及地位 | 第20页 |
| ·新生代农民工的主要思想现状特点 | 第20-24页 |
| ·乡土意识淡化,城市认同感增强 | 第20-21页 |
| ·自我意识增强,群体价值观念淡化 | 第21页 |
| ·生活目标转移,注重自身发展 | 第21-22页 |
| ·重视闲暇价值,消费倾向明显 | 第22-23页 |
| ·精神需求强烈,情感孤独问题突出 | 第23页 |
| ·权利意识提升,社会责任意识弱化 | 第23-24页 |
| 3.新生代农民工思想现状成因的分析 | 第24-31页 |
| ·多元社会环境的影响 | 第24-28页 |
| ·政策制度的影响制约 | 第24-25页 |
| ·经济结构的加速调整 | 第25-26页 |
| ·多元文化的相互交织 | 第26-27页 |
| ·城乡之间的社群隔离 | 第27-28页 |
| ·多重的自我困境 | 第28-31页 |
| ·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素质较差 | 第28-29页 |
| ·新生代农民工的自身技能较低 | 第29页 |
| ·新生代农民工自身定位模糊 | 第29-30页 |
| ·新生代农民工法律意识淡薄 | 第30-31页 |
| 4.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 第31-34页 |
| ·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 第31-32页 |
| ·是丰富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需要 | 第31页 |
| ·是提升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素质的需要 | 第31-32页 |
| ·是新生代农民工更好融入城市的需要 | 第32页 |
| ·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 第32-34页 |
| ·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的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 第33页 |
| ·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的具有重要意义 | 第33页 |
| ·对新生代农民工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 第33-34页 |
| 5.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构建 | 第34-53页 |
| ·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的构建原则 | 第34-37页 |
|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 | 第35页 |
| ·以人为本的原则 | 第35-36页 |
| ·环境育人的原则 | 第36-37页 |
| ·与时俱进的原则 | 第37页 |
| ·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 第37-41页 |
| ·政治引导 | 第37-38页 |
| ·道德教化 | 第38-40页 |
| ·法制教育 | 第40页 |
| ·心理教育 | 第40-41页 |
| ·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 第41-43页 |
| ·坚持理论灌输 | 第41页 |
| ·发挥榜样示范 | 第41-42页 |
| ·提升法律素养 | 第42-43页 |
| ·开展心理咨询 | 第43页 |
| ·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的机制与途径 | 第43-53页 |
| ·政府层面 | 第44-45页 |
| ·社会层面 | 第45-48页 |
| ·社区、企业层面 | 第48-53页 |
| 结束语 | 第53-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7-58页 |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