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11页 |
图表目录 | 第11-16页 |
1 绪论 | 第16-26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6页 |
·软岩隧道研究现状 | 第16-21页 |
·软岩隧道支护理论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软岩隧道施工技术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软岩隧道数值分析方法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隧道施工监测技术及其成果应用研究现状 | 第21-23页 |
·国内外隧道施工监测技术研究现状 | 第22页 |
·隧道监测成果应用技术研究现状 | 第22-23页 |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23-26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页 |
·拟定研究方法 | 第23-26页 |
2 软岩隧道大变形力学行为机制 | 第26-38页 |
·软岩的概念 | 第26-27页 |
·地质软岩的概念 | 第26页 |
·工程软岩的概念 | 第26-27页 |
·地质软岩和工程软岩的关系 | 第27页 |
·软岩工程力学特性 | 第27-31页 |
·可塑性 | 第27-28页 |
·膨胀性 | 第28页 |
·崩解性 | 第28页 |
·流变性 | 第28-31页 |
·易扰动性 | 第31页 |
·软岩隧道变形演化机制 | 第31-32页 |
·软岩的塑流 | 第31页 |
·软岩的膨胀变形 | 第31-32页 |
·板梁的弯曲变形 | 第32页 |
·塑性楔体 | 第32页 |
·结构性流变 | 第32页 |
·软岩大变形几何场理论 | 第32-34页 |
·极分解定理 | 第32-34页 |
·S-R和分解定理 | 第34页 |
·软岩隧道本构模型 | 第34-36页 |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3 马垭口隧道监控量测及其成果分析 | 第38-58页 |
·工程概况 | 第38-43页 |
·工程地质概况 | 第38-39页 |
·隧道结构设计 | 第39-40页 |
·隧道施工方案 | 第40-43页 |
·马垭口隧道大变形灾变现象 | 第43-44页 |
·马垭口隧道大变形监测技术 | 第44-47页 |
·监测目的 | 第44-45页 |
·监测方案 | 第45页 |
·监测内容 | 第45-47页 |
·马垭口隧道大变形监测成果分析 | 第47-55页 |
·马垭口隧道右线YK36+160断面监测成果分析 | 第48-51页 |
·马垭口隧道左线ZK36+125断面灾变处理前监测成果分析 | 第51-53页 |
·马垭口隧道左线ZK36+125断面灾变处理后监测成果分析 | 第53-55页 |
·马垭口隧道大变形特征 | 第55-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4 开挖方案对软岩隧道施工力学效应影响的数值分析 | 第58-106页 |
·有限差分法简介 | 第58页 |
·FLAC的算法及特点 | 第58-65页 |
·FLAC算法基本原理 | 第59-62页 |
·FLAC算法流程 | 第62-63页 |
·FLAC算法特点 | 第63-65页 |
·模型建立及参数选取 | 第65-68页 |
·马垭口隧道数值模型几何边界 | 第65页 |
·马垭口隧道围岩及支护参数选取 | 第65-66页 |
·马垭口隧道数值模型 | 第66-68页 |
·软岩隧道不同开挖方案数值模拟 | 第68-95页 |
·软岩隧道开挖原则 | 第68-69页 |
·软岩隧道开挖方案 | 第69-70页 |
·微台阶法数值分析 | 第70-76页 |
·环形开挖预留核心土法数值分析 | 第76-80页 |
·中隔壁(CD)法数值分析 | 第80-85页 |
·交叉中隔壁(CRD)法数值分析 | 第85-90页 |
·双侧壁导坑(眼镜法)法数值分析 | 第90-95页 |
·不同开挖方案围岩变形和围岩应力对比分析 | 第95-104页 |
·拆除临时支护前围岩位移对比分析 | 第95-97页 |
·拆除临时支护后围岩位移和围岩应力对比分析 | 第97-103页 |
·开挖方案优选 | 第103-104页 |
·本章小结 | 第104-106页 |
5 支护方案对软岩隧道施工力学效应影响的数值分析 | 第106-146页 |
·软岩隧道支护原则及其方案 | 第106页 |
·软岩隧道支护原则 | 第106页 |
·软岩隧道支护方案 | 第106页 |
·软岩隧道不同支护方案数值模拟 | 第106-129页 |
·喷射混凝土支护方案数值分析 | 第106-109页 |
·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方案数值分析 | 第109-122页 |
·注浆喷射混凝土支护方案数值分析 | 第122-124页 |
·喷射混凝土及时回填仰拱支护方案数值分析 | 第124-127页 |
·注浆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方案数值分析 | 第127-129页 |
·不同支护方案围岩变形和围岩应力对比分析 | 第129-144页 |
·不同锚杆长度隧道力学行为对比分析 | 第129-137页 |
·不同支护方案围岩变形对比分析 | 第137-139页 |
·不同支护方案围岩应力对比分析 | 第139-143页 |
·支护方案优选 | 第143-144页 |
·本章小结 | 第144-146页 |
6 软岩隧道大变形施工控制技术 | 第146-158页 |
·概述 | 第146页 |
·软岩隧道开挖技术 | 第146-148页 |
·台阶开挖法 | 第146页 |
·分部开挖法 | 第146-147页 |
·软岩隧道开挖注意事项 | 第147-148页 |
·软岩隧道支护技术 | 第148-151页 |
·锚杆支护 | 第148-149页 |
·喷射混凝土支护 | 第149页 |
·钢拱架支护 | 第149-150页 |
·超前支护 | 第150页 |
·注浆加固 | 第150-151页 |
·喷射混凝土预留间隙支护 | 第151页 |
·可缩式钢架支护 | 第151页 |
·可缩式锚杆支护 | 第151页 |
·软岩隧道大变形控制技术 | 第151-154页 |
·联合支护效应 | 第151-152页 |
·先护后挖 | 第152页 |
·预防为主 | 第152-153页 |
·施工控制技术 | 第153-154页 |
·马垭口隧道大变形控制技术 | 第154-156页 |
·本章小结 | 第156-158页 |
7 结论与建议 | 第158-160页 |
·结论 | 第158-159页 |
·建议 | 第159-160页 |
致谢 | 第160-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162-166页 |
附录 | 第166-1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