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研究综论
论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序言 | 第7-9页 |
第一章 萧红研究历程 | 第9-24页 |
一、权威参照系 | 第9-12页 |
(一) 鲁迅《生死场·序言》 | 第9-10页 |
(二) 胡风《生死场·读后记》 | 第10-11页 |
(三) 茅盾《呼兰河传·序》 | 第11-12页 |
二、冷落与喧嚣 | 第12-15页 |
(一) 批判与惋惜 | 第12-13页 |
(二) 尴尬的文学处境 | 第13-15页 |
三、回归文本 | 第15-24页 |
(一) 主题重读 | 第15-19页 |
(二) 艺术研究 | 第19-24页 |
第二章 萧红研究的重要问题(上) | 第24-38页 |
一、萧红的矛盾性 | 第24-28页 |
(一) 艺术禀赋——不懈努力 | 第24-25页 |
(二) 现代女权——传统男权 | 第25-26页 |
(三) 个性解放——群体斗争 | 第26-27页 |
(四) 宏大主题——琐屑叙事 | 第27-28页 |
二、《生死场》正题争论 | 第28-38页 |
(一) 抗日主题 | 第28-29页 |
(二) 女性经验 | 第29-31页 |
(三) 生命哲学 | 第31-34页 |
(四) 民间悲剧 | 第34-38页 |
第三章 萧红研究的重要问题(下) | 第38-54页 |
一、女性批评 | 第38-43页 |
(一) 女性的悲剧 | 第38-40页 |
(二) 女性的洞察 | 第40-42页 |
(三) 越轨的笔致 | 第42-43页 |
二、比较研究 | 第43-54页 |
(一) 萧红与丁玲比较研究 | 第43-48页 |
(二) 萧红和张爱玲比较研究 | 第48-54页 |
第四章 萧红研究前瞻 | 第54-67页 |
一、拓宽研究范围 | 第54-60页 |
(一) 个性体验 | 第54-56页 |
(二) 人类体验 | 第56-57页 |
(三) 民族品格 | 第57-58页 |
(四) 现代品格 | 第58-60页 |
二、纵深挖掘文本 | 第60-67页 |
(一) 社会性演绎 | 第60-64页 |
(二) 艺术性分析 | 第64-67页 |
结语 | 第67-69页 |
注释 | 第69-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攻读期间已发表论文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