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5页 |
一、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9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二、 文献综述 | 第10-14页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第10-11页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三、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4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14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4页 |
四、 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第二章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概述 | 第15-25页 |
一、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渊源 | 第15-18页 |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隐性教育思想 | 第15页 |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隐性教育思想 | 第15-16页 |
(三)我国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有关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论述 | 第16-17页 |
(四)西方学者隐性教育思想的借鉴 | 第17-18页 |
二、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机制 | 第18-23页 |
(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隐性知识的来源 | 第19页 |
(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核心是受教育者的无意识思维 | 第19-21页 |
(三)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结果是人的文化心理层的改变 | 第21-23页 |
三、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 第23-25页 |
(一) 导向——同化功能 | 第23页 |
(二) 激励——完善功能 | 第23-24页 |
(三) 发展——规范功能 | 第24-25页 |
第三章 当前我国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原因分析 | 第25-35页 |
一、 当前我国高校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利条件 | 第25-30页 |
(一)理论支撑: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 | 第25-26页 |
(二)契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创新 | 第26-27页 |
(三)物质条件:高校硬件设施的完善 | 第27-28页 |
(四)软环境:高校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 | 第28-29页 |
(五)重要资源: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 | 第29-30页 |
二、 当前我国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 第30-33页 |
(一)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不足 | 第30页 |
(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运用不足 | 第30-31页 |
(三)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体系不完善 | 第31-32页 |
(四)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动态过程缺乏合理指导和适当控制 | 第32-33页 |
三、 影响我国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因素 | 第33-35页 |
(一)政府、高校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高 | 第33页 |
(二)教育者自身精力有限 | 第33-34页 |
(三)受教育者个性思维活跃 | 第34-35页 |
第四章 加强我国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建议 | 第35-54页 |
一、 思想理论层面:重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 第35-37页 |
(一)加大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科研投入 | 第35页 |
(二)积极参与相关人文社会科学科研项目研究 | 第35-36页 |
(三)重视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 | 第36-37页 |
二、 物质准备方面:充分开发和合理利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 第37-41页 |
(一)财力物力支撑 | 第37-38页 |
(二)组织制度约束 | 第38页 |
(三)精神文化熏陶 | 第38-40页 |
(四)大众传媒宣教 | 第40页 |
(五)有益活动引导 | 第40-41页 |
三、 评估体系方面:形成完整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体系 | 第41-52页 |
(一)形成科学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标准 | 第41-48页 |
(二)不断创新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方法 | 第48-52页 |
四、 过程控制方面:提高监督力、引导力和感染力,实现可控性 | 第52-54页 |
(一)辅导员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监督者和引导者 | 第52-53页 |
(二)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在同辈群体中的影响力不容小觑 | 第53-54页 |
第五章 结论:不断发展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 第54-56页 |
一、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推进 | 第54-55页 |
(一) 发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对教育者提出的实践要求 | 第54页 |
(二) 发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受教育者的积极参与 | 第54-55页 |
二、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及不足之处 | 第55-56页 |
(一)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 | 第55页 |
(二) 本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1页 |
附录 | 第61-6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