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一、 绪论 | 第10-22页 |
(一)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2页 |
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2、 现实意义 | 第10-11页 |
3、 理论意义 | 第11-12页 |
(二) 相关的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1、 国外利益表达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2、 国内利益表达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四)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1、 实现路径创新 | 第16页 |
2、 深入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 | 第16-17页 |
(五) 相关概念 | 第17-18页 |
1、 失地农民 | 第17页 |
2、 利益表达 | 第17-18页 |
(六) 主要理论依据 | 第18-22页 |
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 | 第18-20页 |
2、 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 第20页 |
3、 马克思主义利益观 | 第20-22页 |
二、 和谐社会建设要求实现失地农民利益的有序表达 | 第22-25页 |
(一) 民主法治要求实现失地农民利益的有序表达 | 第22页 |
(二) 公平正义要求实现失地农民利益的有序表达 | 第22-23页 |
(三) 安定有序要求实现失地农民利益的有序表达 | 第23-24页 |
(四) 充满活力要求实现失地农民利益的有序表达 | 第24-25页 |
三、 失地农民利益表达的困境分析 | 第25-30页 |
(一) 利益表达愿望的强烈 | 第25页 |
(二) 利益表达意识的薄弱 | 第25-26页 |
(三) 利益表达渠道的不畅通 | 第26-27页 |
(四) 利益表达方式的非理性 | 第27-28页 |
(五) 利益表达行为的分散性 | 第28页 |
(六) 利益表达效果的低效化 | 第28-30页 |
四、 失地农民利益表达困境的原因分析 | 第30-35页 |
(一) 表达主体自身的局限性 | 第30页 |
(二) 表达客体的消极应对 | 第30-31页 |
(三) 现有利益表达渠道的缺陷 | 第31-33页 |
(四) 利益表达的组织平台的缺失 | 第33-35页 |
五、 实现失地农民利益有序表达的对策 | 第35-45页 |
(一) 利益表达主体方面 | 第35-37页 |
1、 强化利益表达意识,提高利益表达能力 | 第35-36页 |
2、 充分发挥村民委员会的组织作用 | 第36-37页 |
(二) 利益表达客体方面 | 第37-39页 |
1、 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 | 第37-38页 |
2、 加强对公务员的教育培训 | 第38页 |
3、 建立政府制约监督机制 | 第38-39页 |
(三) 利益表达中介方面 | 第39-40页 |
(四) 利益表达制度的完善 | 第40-45页 |
1、 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作用 | 第41-42页 |
2、 完善信访制度,提高信访效率 | 第42-43页 |
3、 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监督制度的作用 | 第43-45页 |
结论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附录 | 第49-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