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河上游河岸缓冲带植被模式的研究
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1 前言 | 第12-19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2-14页 |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4-17页 |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本文的研究目标、内容和特点 | 第17-19页 |
·研究目标 | 第17-18页 |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研究特点 | 第18-19页 |
2 研究地概况与研究方法 | 第19-35页 |
·研究地概况 | 第19-23页 |
·样点选择 | 第19-20页 |
·苏州河上游各样点概况 | 第20-22页 |
·东风港试验地概况 | 第22-23页 |
·研究方法 | 第23-35页 |
·植被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景观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景观格局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景观功能研究方法 | 第25页 |
·草地研究方法 | 第25-27页 |
·土壤理化指标 | 第26页 |
·植株根系指标 | 第26页 |
·土壤动物指标 | 第26-27页 |
·河岸缓冲带植被评价指标体系 | 第27-35页 |
·指标体系的引入 | 第27页 |
·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27-33页 |
·植被指标 | 第27-30页 |
·景观指标 | 第30-31页 |
·其他指标 | 第31-33页 |
·各指标权重的确立 | 第33-35页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35-49页 |
·群落结构的研究 | 第35-39页 |
·物种多样性的研究 | 第39-42页 |
·景观格局的研究 | 第42-44页 |
·草地生态功能的研究 | 第44-49页 |
·不同样带土壤理化指标分析 | 第44-45页 |
·不同草地植物根系指标分析 | 第45-46页 |
·不同样带土壤动物指标分析 | 第46-49页 |
4 研究结论及建议 | 第49-61页 |
·研究结论 | 第49-53页 |
·苏州河上游植被分布状况总结及分析 | 第49-50页 |
·各样点植被模式的综合评分 | 第50-51页 |
·东风港试验地研究结论 | 第51-53页 |
·建议 | 第53-61页 |
·河岸缓冲带构建的建议 | 第53-57页 |
·河岸缓冲带植物物种选择的建议 | 第53-54页 |
·河岸缓冲带植物物种搭配的建议 | 第54-55页 |
·河岸缓冲带宽度确定的建议 | 第55-56页 |
·河岸缓冲带维护管理的建议 | 第56-57页 |
·关于苏州河上游河岸缓冲带的模式建议 | 第57-61页 |
·靠近农田的自然河岸带模式建议 | 第58页 |
·靠近道路的人工河岸带模式建议 | 第58-59页 |
·景观绿地人工河岸带模式建议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研究生期间主要参与项目情况 | 第65-66页 |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66-67页 |
附录 | 第67-80页 |
东风港照片及植物科属种组成表 | 第67-68页 |
样点①照片及植物科属种组成表 | 第68-69页 |
样点②照片及植物科属种组成表 | 第69-70页 |
样点③照片及植物科属种组成表 | 第70-71页 |
样点④照片及植物科属种组成表 | 第71-72页 |
样点⑤照片及植物科属种组成表 | 第72-73页 |
样点⑥照片及植物科属种组成表 | 第73-74页 |
样点⑦照片及植物科属种组成表 | 第74-75页 |
样点⑧照片及植物科属种组成表 | 第75-77页 |
苏州河上游各样点植物种汇总表 | 第77-80页 |
后记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