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口潮滩湿地生物硅分布与富集机制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7页 |
·研究意义 | 第12-16页 |
·环境变化指示因子 | 第13-14页 |
·富营养化限制因子 | 第14-16页 |
·研究进展 | 第16-24页 |
·实验方法 | 第16-18页 |
·生物硅的区域分布 | 第18-19页 |
·植物对生物硅的作用 | 第19-22页 |
·生物硅沉积埋藏通量研究 | 第22-23页 |
·影响因素研究 | 第23-24页 |
·技术路线与论文创新点 | 第24-27页 |
·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主要认识与论文创新点 | 第25-27页 |
第二章 区域环境特征 | 第27-37页 |
·区域自然地理特征 | 第27-29页 |
·环境质量概况 | 第29-32页 |
·盐水入侵与滩涂侵蚀 | 第29-30页 |
·污染物质输入 | 第30-32页 |
·采样断面选择与特征 | 第32-37页 |
·南岸边滩 | 第32-34页 |
·新生沙洲岛屿 | 第34-35页 |
·崇明东滩 | 第35-37页 |
第三章 表层沉积物生物硅分布 | 第37-50页 |
·样品采集与分析测试 | 第37-38页 |
·样品采集 | 第37-38页 |
·分析测试 | 第38页 |
·沉积物理化性质 | 第38-42页 |
·粒径分布 | 第38-39页 |
·OC、ON以C/N的分布 | 第39-41页 |
·叶绿素的分布特征 | 第41-42页 |
·沉积物生物硅的时空变化特征 | 第42-44页 |
·边滩生物硅的时空分布 | 第42-43页 |
·沙洲沉积物生物硅的分布 | 第43-44页 |
·影响因素分析 | 第44-48页 |
·沉积物机械组成的影响 | 第44-45页 |
·OC、ON的影响 | 第45-48页 |
·叶绿素对生物硅赋存的影响 | 第48页 |
·小结 | 第48-50页 |
第四章 柱状沉积物生物硅分布 | 第50-69页 |
·样品采集与分析测试 | 第50-52页 |
·样品采集 | 第50-51页 |
·实验分析 | 第51-52页 |
·沉积物理化性质 | 第52-58页 |
·粒径分布 | 第52-53页 |
·沉积物ON分布 | 第53-54页 |
·沉积物OC分布 | 第54-56页 |
·沉积物C/N分布 | 第56-57页 |
·沉积物ON/BSi、OC/BSi的变化 | 第57-58页 |
·柱状沉积物生物硅分布 | 第58-65页 |
·不同粒径下生物硅的分布 | 第58-60页 |
·30cm沉积物生物硅的垂向分布 | 第60-65页 |
·影响因素分析 | 第65-67页 |
·小结 | 第67-69页 |
第五章 盐沼植物生物硅累积特征 | 第69-84页 |
·样品的采集与分析 | 第69-70页 |
·群落特征 | 第70-76页 |
·植株高度和地上生物量的季节变化 | 第70-73页 |
·植株体OC、ON含量生长季变化 | 第73-76页 |
·盐沼植物体内生物硅季节变化 | 第76-81页 |
·芦苇 | 第76-78页 |
·互花米草 | 第78-79页 |
·海三棱藨草 | 第79-80页 |
·盐沼植物富集生物硅总量估算 | 第80-81页 |
·影响因素分析 | 第81-83页 |
·小结 | 第83-84页 |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 第84-87页 |
·主要结论 | 第84-86页 |
·研究展望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6页 |
致谢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