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一般工业技术论文--制冷工程论文--制冷材料论文

La-Fe-Si磁热材料的局域结构、相变机理及性能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10页
第1章 绪论第15-35页
    1.1 引言第15-16页
    1.2 磁热效应第16-20页
        1.2.1 固态热效应第16页
        1.2.2 磁制冷基本原理第16-17页
        1.2.3 磁热效应的热力学理论第17-19页
        1.2.4 磁热效应的表征第19-20页
    1.3 一级磁相变第20-25页
        1.3.1 巡游电子变磁转变第20-22页
        1.3.2 磁弹耦合第22-23页
        1.3.3 滞后第23-25页
    1.4 磁制冷材料第25-33页
        1.4.1 磁制冷材料的发展第25页
        1.4.2 室温附近的磁制冷材料第25-30页
        1.4.3 磁制冷材料的选择依据第30-33页
    1.5 选题思路及研究内容第33-35页
第2章 实验方法第35-43页
    2.1 样品制备第35-37页
        2.1.1 铸造制备法第35页
        2.1.2 粉末冶金制备法第35-36页
        2.1.3 退火处理第36页
        2.1.4 氢化处理第36-37页
    2.2 晶体结构和微观组织的表征第37-39页
        2.2.1 X射线粉末衍射第37页
        2.2.2 X射线吸收谱第37-38页
        2.2.3 扫描电子显微镜第38页
        2.2.4 电子探针显微分析第38页
        2.2.5 X射线三维成像系统第38-39页
        2.2.6 透射电子显微镜第39页
    2.3 磁、热和力学等物理性能的表征第39-42页
        2.3.1 磁性测量第39-40页
        2.3.2 热导测量第40-41页
        2.3.3 抗压强度和三点弯曲第41页
        2.3.4 温度和体积变化的测量第41-42页
    2.4 其他测试第42-43页
第3章 La-Fe-Si-(H)合金的X射线吸收谱研究第43-61页
    3.1 引言第43-44页
    3.2 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分析第44-48页
        3.2.1 XAFS第44-45页
        3.2.2 EXAFS的分析方法第45-46页
        3.2.3 EXAFS的数据处理第46-48页
    3.3 La-Fe-Si的空间结构与H原子占位第48-55页
    3.4 性能与局域结构的关联第55-59页
        3.4.1 饱和氢浓度第55-57页
        3.4.2 居里温度第57-59页
    3.5 本章小结第59-61页
第4章 La-Fe-Si合金的磁结构耦合相变研究第61-73页
    4.1 引言第61-62页
    4.2 实验方法第62-63页
    4.3 磁性能第63页
    4.4 磁结构相变第63-70页
        4.4.1 XAS/XMCD第63-67页
        4.4.2 磁热效应和磁致伸缩第67-70页
    4.5 磁热性能第70页
    4.6 结论第70-73页
第5章 高铁含量La-Fe-Si合金的研究第73-95页
    5.1 引言第73-75页
    5.2 实验方法第75页
    5.3 LaFe_xCo_(0.8)Si_(1.2) 的综合性能研究第75-83页
        5.3.1 微观组织结构分析第75-77页
        5.3.2 磁性能第77-78页
        5.3.3 非磁性能第78-83页
    5.4 LaFe_xSi_(1.4)H_y合金的综合性能研究第83-94页
        5.4.1 微观组织结构分析第83-86页
        5.4.2 磁相变与磁弹性能第86-89页
        5.4.3 磁热性能第89-91页
        5.4.4 非磁性能第91-94页
    5.5 本章小结第94-95页
第6章 La-Fe-Si/Fe复合材料的界面研究第95-111页
    6.1 引言第95-96页
    6.2 实验方法第96页
    6.3 微观组织和相结构第96-100页
    6.4 综合性能第100-105页
        6.4.1 非磁性能第100-103页
        6.4.2 磁性能第103-105页
    6.5 相界面第105-110页
    6.6 本章小结第110-111页
第7章 总结与展望第111-115页
    7.1 总结第111-112页
    7.2 展望第112-115页
参考文献第115-131页
致谢第131-133页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133-134页

论文共13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壮族习惯法惩戒条约研究--以龙脊十三寨为例
下一篇:国有企业改制中职工权益保障的政府责任研究--基于对广西南宁机械厂调查研究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