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企业经济论文--企业经济理论和方法论文

产业集群协同演化的生态位整合模式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31页
   ·研究背景第11-13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28页
     ·产业集群理论的研究进展第13-21页
     ·生态位理论及其应用研究综述第21-24页
     ·产业集群生态位理论的研究现状第24-27页
     ·相关理论研究的主要局限第27-28页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第28-29页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29-30页
   ·主要研究方法第30-31页
第二章 产业集群协同演化的相关理论诠释第31-58页
   ·产业集群演化的主要理论分析第31-41页
     ·产业集群演化的相关概念比较第31-33页
     ·马歇尔外部经济理论第33-34页
     ·韦伯工业区位理论第34-35页
     ·科斯交易费用理论第35-37页
     ·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第37-38页
     ·"钻石"竞争优势理论模型第38-41页
   ·演化经济学与产业集群协同理论第41-51页
     ·演化经济学的兴起第41-42页
     ·演化经济学的主要理论第42-44页
     ·自组织演化及协同论在产业集群中的运用第44-51页
   ·组织生态学与生态位理论第51-57页
     ·组织生态学理论的发展现状第51-52页
     ·生态位结构模型及企业生态位理论的提出第52-57页
   ·本章小结第57-58页
第三章 产业集群协同演化的生态学模型及其生态位问题研究第58-97页
   ·产业集群协同演化的生态学分析第58-66页
     ·产业集群协同演化与生物演化的异同比较第58-60页
     ·产业集群协同演化的特点分析第60-62页
     ·产业集群协同演化的生命周期模型第62-66页
   ·产业集群协同演化的Lotka-Volterra模型第66-72页
   ·产业集群协同演化的生态位结构模型第72-80页
     ·产业集群生态位宽度模型第75-76页
     ·产业集群生态位重叠模型第76-77页
     ·产业集群生态位分离模型第77-80页
   ·产业集群协同演化的生态位问题及其成因—以长株潭产业集群发展现状为例第80-97页
     ·产品同质化引发生态位高度重叠第84-86页
     ·产业集群粗放增长模式引发生态位缺失第86-91页
     ·产业集群根植性不深引发生态位脆弱第91-93页
     ·产业集群创新不足引发生态位退化第93-97页
第四章 生态位整合的提出:产业集群协同演化的模式创新第97-127页
   ·产业集群生态位整合的模式比较与内涵界定第97-105页
     ·产业集群演化的模式比较第97-99页
     ·产业集群生态位整合模式的内涵诠释第99-102页
     ·生态位整合与生态位构建的比较分析第102-103页
     ·产业集群生态位整合与产业整合、产业链整合的比较分析第103-105页
   ·产业集群生态位整合的价值分析第105-108页
     ·构建集群创新协同氛围第105-106页
     ·降低集群交易成本第106-107页
     ·整合集群支持网络第107-108页
   ·产业集群生态位整合的序参量分析第108-118页
     ·需求生态位因子第109-110页
     ·资源生态位因子第110-112页
     ·技术生态位因子第112-113页
     ·制度生态位因子第113-114页
     ·产业集群生态位因子整合的关联模型第114-118页
   ·产业集群生态位整合的动力机制第118-126页
     ·市场需求与全球化的推动机制第118-119页
     ·政府与中介机构的催化机制第119-120页
     ·集群技术联盟的竞合机制第120-122页
     ·SECI知识转化的激励机制第122-126页
   ·本章小结第126-127页
第五章 产业集群协同演化的生态位整合机理研究第127-147页
   ·产业集群生态位整合的Logistic模型与共生性分析第127-134页
     ·产业集群生态位整合的共生性特征第127-129页
     ·产业集群生态位整合的Logistic模型分析第129-134页
   ·产业集群生态位整合的演化博弈与协同性分析第134-141页
     ·产业集群生态位整合的演化博弈现象第134-135页
     ·产业集群生态位整合演化博弈的协同性机理分析第135-139页
     ·产业集群生态位整合的演化博弈协同学习曲线第139-141页
   ·产业集群生态位整合的知识溢出与创新性分析第141-146页
     ·产业集群生态位整合的知识溢出演化机制第141-143页
     ·产业集群生态位整合的知识溢出与创新模型分析第143-145页
     ·产业集群生态位整合的知识溢出与创新正反馈回路第145-146页
   ·本章小结第146-147页
第六章 产业集群生态位整合绩效的突变级数评价研究第147-167页
   ·产业集群协同演化的生态位整合因子突变第147-150页
     ·生态位整合因子突变的界定第147-149页
     ·突变级数法的具体评价过程第149-150页
   ·生态位整合因子突变模型的构建第150-153页
     ·生态位整合因子突变模型的构建与说明第150-152页
     ·生态位整合因子突变模型的样本选择第152-153页
   ·生态位整合因子突变的变量设计与赋值第153-160页
     ·变量设计第153-155页
     ·变量赋值及原始数据的无量纲化处理第155-160页
   ·生态位整合因子突变模型的计算与结果分析第160-166页
     ·突变评价指标的建立第160-162页
     ·突变综合评价—以中联重科为例第162-166页
     ·结果分析与说明第166页
   ·本章小结第166-167页
第七章 产业集群协同演化的生态位整合策略选择研究—以长株潭产业集群协同演化为实证分析第167-196页
   ·需求生态位整合:产品差异化策略第167-171页
     ·产品差异化对产业集群需求生态位整合的战略意义第167-169页
     ·产业集群需求生态位整合的产品差异化策略选择第169-171页
   ·资源生态位整合:集群生态化策略第171-179页
     ·集群生态化:循环经济模式下的资源生态位整合理念第171-173页
     ·生态工业园区:集群生态化的有效模式第173-175页
     ·产业集群资源生态位整合的生态化策略选择第175-179页
   ·技术生态位整合:集群RJVs策略第179-187页
     ·技术生态位整合的集群协同演化价值第179-180页
     ·产业集群技术生态位整合的RJVs模型分析第180-183页
     ·产业集群技术生态位整合的RJVs策略选择第183-187页
   ·制度生态位整合:集群模块化策略第187-195页
     ·模块化的提出:产业集群制度生态位的结构整合第187-190页
     ·模块化的锦标赛模型:产业集群制度生态位整合的激励机制第190-192页
     ·产业集群制度生态位整合的模块化创新策略第192-195页
   ·本章小结第195-196页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第196-200页
   ·全文总结第196-197页
   ·主要创新之处第197-198页
   ·研究展望第198-200页
参考文献第200-214页
附录1 产业集群生态位整合样本企业上市财务指标表第214-216页
附录2 生态位整合样本企业2005-2007年中国最具价值品牌排名第216-217页
附录3 产业集群生态位整合样本企业综合绩效突变评价表第217-220页
致谢第220-221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第221-222页

论文共22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行业协会功能研究
下一篇:测绘工作中甚大规模对称矩阵管理的理论和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