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1 绪论 | 第12-36页 |
·选题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12-14页 |
·地下工程风险问题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国外对安全风险理论的研究 | 第14-16页 |
·国内地下结构工程风险分析发展过程 | 第16-18页 |
·隧道穿越既有线工程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30页 |
·近距离平行穿越隧道的研究 | 第18-24页 |
·交叉穿越隧道的研究 | 第24-25页 |
·环境影响动态控制的研究 | 第25-26页 |
·新建隧道穿越既有线工程实例 | 第26-30页 |
·存在的问题 | 第30-31页 |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31-36页 |
·研究内容 | 第31-35页 |
·研究方法及思路 | 第35-36页 |
2 隧道穿越既有地铁安全风险的基本体系研究 | 第36-56页 |
·风险管理科学理论与评估体系研究 | 第36-41页 |
·风险管理的学科体系 | 第36-38页 |
·风险的基本概念 | 第38-41页 |
·隧道穿越既有地铁风险评估体系研究 | 第41-55页 |
·一般风险评估基本流程 | 第41-44页 |
·隧道穿越既有地铁工程施工风险研究 | 第44-46页 |
·隧道穿越既有地铁施工动态风险研究基本流程 | 第46-51页 |
·隧道穿越既有地铁动态风险研究基本体系的建立 | 第51-55页 |
·小结 | 第55-56页 |
3 隧道穿越既有地铁安全风险分析 | 第56-76页 |
·隧道施工安全风险分析 | 第56-58页 |
·隧道穿越既有地铁施工引起的地层变形风险分析 | 第58-65页 |
·地层变形的原因分析 | 第58-60页 |
·地层变形的主要风险因素分析 | 第60-65页 |
·既有地铁现状评估 | 第65-71页 |
·既有地铁现状调查与评估的目的及意义 | 第65-66页 |
·既有地铁现状调查与评估程序 | 第66-67页 |
·既有地铁现状安全性评估内容及范围 | 第67页 |
·既有地铁状况及环境调查 | 第67-68页 |
·既有地铁现状调查与检测的内容和方法 | 第68-71页 |
·既有地铁承载能力及变形能力的评估 | 第71页 |
·既有地铁风险等级划分 | 第71-74页 |
·风险等级划分的目的 | 第71-72页 |
·风险等级划分所依据的主要因素 | 第72-73页 |
·风险等级划分的程序 | 第73页 |
·既有地铁构筑物影响的风险等级划分 | 第73-74页 |
·评估报告 | 第74-75页 |
·小结 | 第75-76页 |
4 隧道穿越既有地铁安全风险评估方法理论研究 | 第76-106页 |
·常用风险分析方法及比较 | 第76-90页 |
·定性分析方法 | 第76-77页 |
·定性定量分析方法 | 第77-79页 |
·定量分析方法 | 第79-84页 |
·改进方法和综合应用方法 | 第84-86页 |
·工程项目风险的动态分析法 | 第86-90页 |
·基于监控量测体系的隧道工程风险动态分析法 | 第90-92页 |
·既有地铁结构安全风险预测方法研究 | 第92-105页 |
·既有结构的破坏模式与评估方法 | 第93-98页 |
·既有结构的评价方法 | 第98-99页 |
·地基与结构物分开的影响预测法 | 第99-105页 |
·小结 | 第105-106页 |
5 隧道穿越既有地铁风险分析评价指标及控制 | 第106-138页 |
·风险指标的概念 | 第106页 |
·风险评价的ALARP原则 | 第106-107页 |
·风险评价标准 | 第107-108页 |
·风险的表征 | 第107页 |
·基本原则 | 第107-108页 |
·隧道穿越既有地铁风险分析指标及其控制标准 | 第108-114页 |
·制定控制标准的原则 | 第108-109页 |
·既有地铁控制标准 | 第109-112页 |
·控制指标的确定 | 第112页 |
·控制标准的确定 | 第112-114页 |
·隧道穿越既有地铁关键技术风险控制 | 第114-120页 |
·隧道穿越既有地铁风险管理及跟踪 | 第120-136页 |
·风险控制管理及跟踪方案 | 第120-125页 |
·隧道施工控制管理 | 第125-126页 |
·施工监测管理预警报警体系 | 第126-130页 |
·抢险救援状态 | 第130-131页 |
·应急救援预案体系 | 第131-133页 |
·应急救援预案 | 第133-136页 |
·其它突发事件预案 | 第136页 |
·小结 | 第136-138页 |
6 隧道穿越既有地铁安全风险评估实例 | 第138-175页 |
·北京地铁新建隧道穿越既有地铁崇文门车站工程概况 | 第138-140页 |
·工程概况 | 第138页 |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 | 第138-140页 |
·既有地铁结构情况 | 第140页 |
·既有地铁崇文门车站结构评估 | 第140-142页 |
·施工前评估 | 第140-141页 |
·施工中评估 | 第141-142页 |
·既有地铁崇文门车站结构预测及评估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142-147页 |
·在既有地铁纵向方向上,道床与轨道的计算 | 第142-147页 |
·既有地铁横向方向上,道床与轨道的计算 | 第147页 |
·隧道穿越既有地铁崇文门车站控制指标及控制标准 | 第147-149页 |
·初步拟定施工方案 | 第148页 |
·施工方案优化 | 第148页 |
·既有结构分步变位控制标准曲线的设计 | 第148-149页 |
·隧道穿越既有地铁崇文门车站安全风险评价 | 第149-156页 |
·风险辨识 | 第149-151页 |
·风险估计及评价 | 第151-156页 |
·五号线崇文门车站穿越工程监控量测 | 第156-165页 |
·中洞管棚施作所致既有地铁沉降分析 | 第156-160页 |
·中洞导洞开挖所致既有地铁沉降分析 | 第160-163页 |
·既有地铁横断面沉降姿态分析 | 第163-164页 |
·结构裂缝、道床与隧道净空监测分析 | 第164-165页 |
·隧道穿越既有地铁崇文门车站注浆抬升控制风险措施 | 第165-168页 |
·注浆施工工艺及措施 | 第165-167页 |
·注浆抬升效果及其评价 | 第167-168页 |
·隧道穿越崇文门车站工程的沉降控制、恢复及加固措施 | 第168-173页 |
·变形缝渗漏水处理方法 | 第169-170页 |
·结构裂缝治理方法 | 第170-171页 |
·轨道沉降处理方法 | 第171-173页 |
·小结 | 第173-175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75-178页 |
·结论 | 第175-176页 |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76-177页 |
·展望 | 第177-178页 |
致谢 | 第178-179页 |
参考文献 | 第179-18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1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