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8页 |
1 绪论 | 第18-43页 |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18-19页 |
·抗弯钢框架结构体系 | 第19-20页 |
·抗弯钢框架概述 | 第19-20页 |
·刚性连接钢框架的变形特点 | 第20页 |
·结构抗震设计理论发展 | 第20-25页 |
·地震灾害与对策 | 第20-22页 |
·基于承载力的设计方法 | 第22-23页 |
·基于承载力和构造保证延性的抗震设计方法 | 第23-24页 |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 | 第24-25页 |
·结构影响系数和位移放大系数的研究现状 | 第25-35页 |
·基于SDOF体系的结构影响系数研究 | 第25-29页 |
·基于MDOF体系的结构影响系数研究 | 第29-34页 |
·位移放大系数的研究现状 | 第34-35页 |
·本文研究内容 | 第35-37页 |
·前人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35页 |
·本文的研究工作 | 第35-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43页 |
2 结构影响系数相关问题分析 | 第43-67页 |
·引言 | 第43页 |
·结构影响系数的确定 | 第43-51页 |
·结构影响系数的定义 | 第43-45页 |
·结构总体反应曲线中的关键点 | 第45-46页 |
·我国抗震规范中的结构影响系数及小震弹性地震力理论来源 | 第46-48页 |
·我国现行抗震规范地震作用计算与结构影响系数的联系 | 第48-49页 |
·结构抗震的侧移限值 | 第49-51页 |
·本文研究结构影响系数和位移放大系数的思路 | 第51页 |
·单自由度体系延性折减系数与位移延性系数的关系模型 | 第51-58页 |
·Newmark和Hall模型 | 第52-53页 |
·Nassar和Krawinkler模型 | 第53页 |
·Miranda模型 | 第53-54页 |
·Vidic和Fajfar模型 | 第54-55页 |
·Borzi和Elnashai模型 | 第55-56页 |
·国内研究成果 | 第56-57页 |
·各种模型的比较总结 | 第57-58页 |
·各国规范关于结构影响系数R的规定 | 第58-64页 |
·美国规范 | 第58-59页 |
·欧州规范 | 第59-61页 |
·日本规范 | 第61页 |
·中国规范 | 第61-64页 |
·各国规范中的钢框架结构影响系数 | 第64页 |
·本章小结 | 第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3 多层钢框架静力试验方案 | 第67-99页 |
·试件模型的原结构设计 | 第67-80页 |
·构件截面尺寸确定 | 第67-69页 |
·3轴框架内力分析 | 第69-72页 |
·整体结构Y向水平地震作用计算 | 第72-75页 |
·地震作用效应组合下的计算榀框架受力分析 | 第75-77页 |
·钢框架结构整体性能控制计算 | 第77-78页 |
·框架梁、柱构件验算及抗震构造要求 | 第78-80页 |
·试验目的 | 第80-81页 |
·试件设计 | 第81-82页 |
·试验模型在地震组合作用下的构件内力 | 第82-83页 |
·试验模型在极限承载力时的构件内力 | 第83页 |
·试验模型的节点设计 | 第83-91页 |
·柱脚节点设计 | 第83-87页 |
·梁柱刚性连接节点设计 | 第87-91页 |
·试验装置 | 第91-93页 |
·仪表和应变片布置 | 第93-95页 |
·加载方案 | 第95-96页 |
·材性试验 | 第96-97页 |
·本章小结 | 第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99页 |
4 多层钢框架试验研究及有限元分析 | 第99-123页 |
·试验过程及试验现象描述 | 第99-103页 |
·试件整体性能 | 第103-105页 |
·试件的能力曲线 | 第103-104页 |
·试件的强度和延性 | 第104-105页 |
·试件刚度 | 第105页 |
·试件的局部性能 | 第105-111页 |
·框架柱受力性能分析 | 第107-109页 |
·框架梁受力性能分析 | 第109-110页 |
·梁柱节点域应力分析 | 第110-111页 |
·各构件腹板屈服顺序 | 第111页 |
·试件的水平力与倾覆力矩分配 | 第111-113页 |
·试验模型的有限元模拟 | 第113-121页 |
·ANSYS软件分析 | 第113-118页 |
·SAP2000软件分析 | 第118-120页 |
·有限元分析与试验结果比较 | 第120-121页 |
·本章小结 | 第121-123页 |
5 基于静力推覆分析的抗弯钢框架结构影响系数分析 | 第123-172页 |
·引言 | 第123页 |
·分析钢框架模型 | 第123-126页 |
·结构参数 | 第123-124页 |
·设计条件 | 第124-125页 |
·结构设计 | 第125-126页 |
·静力推覆分析介绍 | 第126-128页 |
·静力推覆分析方法的主要内容 | 第126页 |
·静力推覆分析方法的实质 | 第126-127页 |
·静力推覆分析的实施步骤 | 第127-128页 |
·能力谱方法及其在目标位移估计中的应用 | 第128-134页 |
·能力谱方法 | 第128-130页 |
·能力谱的建立 | 第130页 |
·非弹性需求谱的建立 | 第130-133页 |
·改进的能力谱法的应用步骤 | 第133-134页 |
·基于能力谱法的结构影响系数求解算例 | 第134-142页 |
·结构基底剪力—顶点位移曲线 | 第134-135页 |
·显著屈服点的确定 | 第135-136页 |
·能力谱法确定结构目标位移 | 第136-140页 |
·结构影响系数和位移放大系数求解 | 第140-141页 |
·结构的屈服机制 | 第141-142页 |
·计算结果汇总 | 第142-160页 |
·结构基底剪力—顶点位移曲线 | 第142-144页 |
·设防烈度下的目标位移及层间位移角 | 第144-149页 |
·罕遇烈度下的目标位移及层间位移角 | 第149-152页 |
·结构最大层间位移角为1/50与中震下的层间位移角比较 | 第152-156页 |
·结构影响系数及位移放大系数求解 | 第156-160页 |
·计算结果分析 | 第160-163页 |
·不同加载模式对结构影响系数、延性折减系数、超强和位移放大系数的影响 | 第160-161页 |
·跨数和层数对结构影响系数、延性折减系数、超强和位移放大系数的影响 | 第161-163页 |
·按最大层间位移角为1/50计算结构影响系数 | 第163-168页 |
·一个算例求解 | 第163-165页 |
·算例汇总 | 第165-166页 |
·按最大层间位移角为1/50和按中震计算结果比较 | 第166-167页 |
·不同加载模式对结构影响系数和延性折减系数的影响 | 第167页 |
·跨数和层数对结构影响系数和延性折减系数的影响 | 第167-168页 |
·本章小结 | 第168-170页 |
参考文献 | 第170-172页 |
6 基于增量动力分析的抗弯钢框架结构影响系数分析 | 第172-202页 |
·引言 | 第172页 |
·增量动力分析(IDA)方法 | 第172-174页 |
·增量动力分析简介 | 第172-173页 |
·单一地震记录下的IDA分析 | 第173页 |
·多条地震记录下的IDA分析 | 第173页 |
·IDA方法的实施 | 第173-174页 |
·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174-179页 |
·材料模型 | 第174页 |
·单元选取 | 第174-175页 |
·结构动力学方程及其解法 | 第175页 |
·结构阻尼的选取 | 第175-176页 |
·地震波的选取 | 第176-178页 |
·梁壳单元的连接 | 第178页 |
·结构分析的有限元模型 | 第178-179页 |
·基于IDA方法的结构影响系数求解步骤 | 第179-182页 |
·基于IDA方法的结构影响系数求解算例 | 第182-188页 |
·各条地震波的β值及结构小震下的分析 | 第182页 |
·不同设防烈度下的基底剪力和位移 | 第182-185页 |
·结构基底剪力—顶点位移曲线 | 第185-186页 |
·结构影响系数和位移放大系数求解 | 第186-188页 |
·算例汇总及计算结果分析 | 第188-197页 |
·算例汇总 | 第188-196页 |
·计算结果分析 | 第196-197页 |
·IDA分析与静力Pushover分析结果比较 | 第197-199页 |
·本文与相关文献中结构影响系数的比较 | 第199页 |
·本章小结 | 第199-200页 |
参考文献 | 第200-202页 |
7 结论和建议 | 第202-206页 |
·结论 | 第202-204页 |
·试验研究得到的结论 | 第202-203页 |
·数值分析得出的结论 | 第203-204页 |
·建议 | 第204页 |
·后继工作 | 第204-206页 |
致谢 | 第206-20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第207-208页 |
附录 时程分析选用的地震波 | 第2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