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游戏(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实空间的保护和利用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1 绪论 | 第8-10页 |
| ·选题背景以及问题的提出 | 第8页 |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 ·研究方法 | 第9页 |
| ·框架内容 | 第9-10页 |
| 2 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 第10-13页 |
| ·观念的演进与发展 | 第10-11页 |
| ·概念的界定 | 第11-12页 |
| ·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 | 第12-13页 |
| 3 西安传统游戏及其现状 | 第13-33页 |
| ·游戏的起源与发展 | 第13-17页 |
| ·国内外的几种游戏理论 | 第13-15页 |
| ·游戏的发展 | 第15-17页 |
| ·传统游戏的分类方法及其价值 | 第17-18页 |
| ·分类方法 | 第17-18页 |
| ·传统游戏的价值 | 第18页 |
| ·西安传统游戏及其现状 | 第18-30页 |
| ·西安传统游戏种类概况 | 第18-21页 |
| ·已经消逝的传统游戏 | 第21-24页 |
| ·传承下来的传统游戏 | 第24-29页 |
| ·西安传统游戏存在现状 | 第29-30页 |
| ·西安的“现代”游戏 | 第30-33页 |
| ·传统游戏与“现代媒介”游戏表现形式比较 | 第30-32页 |
| ·公园规模化的游戏设施 | 第32页 |
| ·对现代游戏的评价 | 第32-33页 |
| 4 西安传统游戏空间解读 | 第33-39页 |
| ·宏观的西安传统文化空间 | 第33页 |
| ·传统建筑空间、街巷空间以及城市空间 | 第33-36页 |
| ·城市空间 | 第33-34页 |
| ·西安传统街巷空间 | 第34-35页 |
| ·西安传统宅院空间 | 第35-36页 |
| ·环城公园的游憩空间分析 | 第36-39页 |
| ·游憩的概念以及和传统游戏的关系 | 第36-37页 |
| ·环城公园游憩空间总体现状 | 第37-39页 |
| 5 西安传统游戏和空间环境关系的分析 | 第39-46页 |
| ·西安传统游戏中的非物质文化因素解析 | 第39-40页 |
| ·传统游戏的传承 | 第40-41页 |
| ·传统游戏的传承方式 | 第40页 |
| ·有利于传承的因素 | 第40-41页 |
| ·传统游戏观对游戏传承的影响 | 第41页 |
| ·西安传统游戏及其空间环境的关系 | 第41-46页 |
| ·参与性较强的游戏及其空间 | 第42页 |
| ·观赏性较强的游戏及其空间 | 第42-43页 |
| ·室内棋牌类游戏及其空间 | 第43-45页 |
| ·随意性较强的游戏及其空间 | 第45-46页 |
| 6 传统游戏及其现实空间保护措施的提出 | 第46-50页 |
| ·传统游戏保护措施的提出 | 第46-47页 |
| ·保护原则 | 第46页 |
| ·保护措施 | 第46-47页 |
| ·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关系 | 第47页 |
| ·传统游戏现实空间的保护和更新 | 第47-50页 |
| ·传统居住、街巷空间的保护与更新 | 第47-48页 |
| ·现代小区居住空间中传统游戏空间因素的渗透 | 第48-49页 |
| ·城市公共空间中传统游戏空间因素的渗透 | 第49-50页 |
| 7 结语 | 第50-51页 |
| 致谢 | 第51-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 图表来源 | 第54-55页 |
| 附录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奖励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