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3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本文研究技术路线 | 第10-11页 |
·研究的物理范畴 | 第10-11页 |
·研究的逻辑范畴 | 第11页 |
·研究的过程和方法 | 第11-13页 |
第二章 企业的能力理论概述 | 第13-26页 |
·生产能力概述 | 第13-16页 |
·设计能力 | 第14页 |
·查定能力 | 第14页 |
·计划能力 | 第14-15页 |
·物流场站生产能力的特殊性 | 第15-16页 |
·处理非均匀需求的策略 | 第16-19页 |
·改变需求的方法 | 第17页 |
·调整能力的方法 | 第17-19页 |
·工作研究和作业测量 | 第19-22页 |
·流程分析 | 第20页 |
·时间研究 | 第20-21页 |
·典型产品选择 | 第21-22页 |
·作业能力瓶颈分析 | 第22页 |
·能力利用率分析 | 第22-23页 |
·能力利用率指标 | 第22-23页 |
·能力利用与服务质量关系 | 第23页 |
·能力研究中的取值问题 | 第23-24页 |
·单位时间取值 | 第24页 |
·相关因子取值 | 第24页 |
·波动系数对作业能力的影响 | 第24-26页 |
·波动系数定义 | 第24-25页 |
·波动系数计算方法 | 第25页 |
·波动系数的规律 | 第25-26页 |
第三章 空港货运基地国际库的能力查定 | 第26-75页 |
·空港货运基地业务现状 | 第26-27页 |
·空港货运基地主要业务内容 | 第26页 |
·空港货运基地业务国际库货邮量统计分析 | 第26-27页 |
·国际出港库能力查定 | 第27-61页 |
·国际出港库事务流程图 | 第27页 |
·货库布局图现状 | 第27-28页 |
·作业资源配置统计 | 第28页 |
·影响系统作业能力的关键子流程 | 第28-33页 |
·国际出港关键流程能力查定 | 第33-61页 |
·国际进港库能力查定 | 第61-75页 |
·进港作业流程分析 | 第61页 |
·进港布局现状 | 第61-64页 |
·进港库作业资源要素统计 | 第64页 |
·国际进港库关键流程能力查定 | 第64-75页 |
第四章 空港货运基地国际库能力诊断 | 第75-101页 |
·国际库综合能力诊断 | 第75-77页 |
·能力评估与瓶颈分析 | 第75-76页 |
·能力利用率分析 | 第76-77页 |
·能力损失分析 | 第77页 |
·国际出港库能力诊断 | 第77-84页 |
·国际出港库能力评估相关参数分析 | 第77-81页 |
·国际出港库能力综合评估 | 第81-82页 |
·国际出港各环节能力利用率分析 | 第82-84页 |
·出港库整体能力负荷分析 | 第84页 |
·国际出港能力损失分析 | 第84-89页 |
·收运口能力损失 | 第84-87页 |
·组装环节能力损失 | 第87页 |
·拼装环节能力损失 | 第87-88页 |
·交接区存储能力提升 | 第88-89页 |
·国际进港库能力诊断 | 第89-98页 |
·进港库综合能力评估相关参数分析 | 第89-94页 |
·国际进港库综合能力评估 | 第94-95页 |
·国际进港库各环节能力利用率分析 | 第95-96页 |
·国际进港库整体能力负荷分析 | 第96-98页 |
·国际进港库能力损失分析 | 第98-101页 |
第五章 空港运营基地能力优化方向 | 第101-106页 |
·作业资源的均衡化配置 | 第101-102页 |
·减少国际进港交接区面积,转变为留机场整板普货存储区 | 第101页 |
·提高出港待运区利用率 | 第101-102页 |
·增加国际进港分拣环节的流动资源配置 | 第102页 |
·为预分拣环节配置专项资源 | 第102页 |
·强化标准作业 | 第102-103页 |
·折返现象导致作业时效降低 | 第103页 |
·关键作业要坚持做到主辅作业分离 | 第103页 |
·强化定置管理和目视化管理 | 第103页 |
·采用资源的柔性使用策略 | 第103-104页 |
·采用客户激励手段,提高库存周转率 | 第104页 |
·建立智能化的作业指令系统 | 第104页 |
·建立待运区货位信息管理制度 | 第104-105页 |
·建立有效的现场管理机制 | 第105-106页 |
第六章 结束语 | 第106-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10页 |
致谢 | 第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