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论文--动物医学(兽医学)论文--兽医传染病学论文--细菌病论文

检测副猪嗜血杆菌的乳胶凝集试验及ERIC-PCR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摘要第1-10页
Abstract第10-12页
缩略词表(Abbreviation)第12-14页
第1章 副猪嗜血杆菌乳胶凝集抗原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第14-38页
 1.文献综述第14-20页
   ·副猪嗜血杆菌的病原学第14页
   ·猪革拉氏病的流行病学及其危害第14-15页
     ·猪革拉氏病的流行病学第14-15页
     ·猪草拉氏病的危害第15页
   ·副猪嗜血杆菌的致病机理及毒力相关因子研究第15-17页
     ·副猪嗜血杆菌的致病机理研究第15-16页
     ·副猪嗜血杆菌的毒力相关因子研究第16-17页
   ·副猪嗜血杆菌病原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第17-18页
     ·细菌分离第17-18页
     ·免疫组化法(IHC)第18页
     ·分子诊断方法第18页
   ·乳胶凝集方法的概述第18-20页
 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0-21页
 3.材料与方法第21-29页
   ·实验材料第21-23页
     ·实验菌株第21页
     ·实验动物第21页
     ·主要试剂及试剂盒第21-22页
     ·主要培养基第22页
     ·相关溶液第22-23页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缓冲液第22页
       ·腹水纯化IgG相关溶液第22-23页
       ·致敏乳胶相关缓冲液第23页
   ·实验方法第23-29页
     ·多肽合成及偶联第23页
     ·副猪嗜血杆菌TbpB N端蛋白基因的克隆、表达与蛋白纯化第23-24页
       ·TbpB N端蛋白基因序列的克隆第23-24页
       ·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第24页
       ·TbpB蛋白的表达第24页
       ·TbpB蛋白的纯化第24页
     ·副猪嗜血杆菌TbpB重组蛋白及合成多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第24-27页
       ·动物免疫第24-25页
       ·骨髓瘤细胞SP2/0的准备和细胞融合第25页
       ·阳性杂交瘤细胞的筛选与克隆第25-26页
       ·单克隆抗体的生产第26页
       ·单克隆抗体IgG的纯化第26页
       ·单克隆抗体(腹水)效价测定第26页
       ·单克隆抗体的亚类鉴定第26页
       ·单克隆抗体的抗原表位分析第26-27页
       ·单克隆抗体IgG羧化乳胶的制备第27页
     ·乳胶致敏条件的优化第27页
       ·致敏时最佳抗体IgG加入量的选择第27页
       ·最佳致敏时间的选择第27页
       ·致敏乳胶封闭试剂及浓度的选择第27页
     ·乳胶凝集试验(LAT)第27-28页
       ·敏感性试验第27-28页
       ·特异性试验第28页
       ·稳定性试验第28页
       ·HPS 15个血清型标准菌株及临床分离株的LAT检测第28页
     ·参照16S rRNA-PCR方法LAT试验结果第28-29页
 4.结果与分析第29-35页
   ·获得重组质粒KG-TbpB第29页
   ·获得纯化的副猪嗜血杆菌TbpB N端蛋白第29-30页
   ·获得融合蛋白及合成多肽的单克隆抗体第30-31页
     ·单克隆抗体(腹水)效价测定第30-31页
     ·获得纯化的单抗IgG第31页
     ·单克隆抗体的亚类鉴定结果第31页
     ·获得两株针对不同抗原决定簇的单抗第31页
   ·制备得到单克隆抗体IgG羧化乳胶第31-32页
     ·羧化乳胶最佳单抗IgG加入量第31-32页
     ·羧化乳胶最佳致敏时间第32页
     ·羧化乳胶最佳封闭试剂及浓度的选择第32页
   ·乳胶凝集试验结果(LAT)第32-35页
     ·乳胶凝集结果的判定第32-33页
     ·敏感性试验第33页
     ·特异性试验第33页
     ·稳定性试验第33-34页
     ·HPS 15个血清型标准菌株LAT检测第34页
     ·HPS临床分离菌株的LAT及PCR检测对比结果第34-35页
 5.讨论第35-38页
   ·诊断蛋白的选择第35-36页
   ·致敏乳胶单克隆抗体的选择第36页
   ·非特异性凝集的解决办法第36页
   ·乳胶凝集方法的应用前景第36-38页
第2章 利用ERIC-PCR技术调查我国副猪嗜血杆菌的流行情况第38-51页
 1.文献综述第38-41页
   ·国内外副猪嗜血杆菌的流行现状第38页
   ·副猪嗜血杆菌分型技术的研究进展第38-40页
     ·血清学分型第38-39页
     ·基因分型第39-40页
   ·ERIC-PCR技术的概述第40-41页
 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41-42页
 3.材料和方法第42-44页
   ·实验材料第42页
     ·实验菌株第42页
     ·主要试剂第42页
   ·实验方法第42-44页
     ·PCR引物设计第42页
     ·PCR模板的制备第42页
     ·16S rRNA PCR反应第42-43页
     ·ERIC-PCR反应第43页
     ·统计数据第43-44页
 4.结果与分析第44-48页
   ·获得副猪嗜血杆菌15个血清型标准菌株ERIC-PCR指纹图谱第44页
   ·201株副猪嗜血杆菌ERIC-PCR检测结果第44页
   ·不同组织器官分离菌株血清型预测结果第44-46页
   ·同一猪场相同时间送检病料中副猪嗜血杆菌ERIC-PCR检测结果第46-47页
   ·同一猪场不同时间送检病料中副猪嗜血杆菌ERIC-PCR检测结果第47-48页
 5.讨论第48-51页
   ·基因分型技术的优势第48页
   ·对ERIC-PCR技术的验证第48-49页
   ·利用ERIC-PCR技术制定免疫策略第49-51页
结论第51-52页
参考文献第52-58页
致谢第58-59页
个人简介第59页

论文共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H5N1禽流感病毒血凝素蛋白的表位预测及重组表达
下一篇:表达猪2型圆环病毒Cap蛋白重组沙门氏菌的构建及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