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掌楸分子标记遗传图谱构建
| 致谢 | 第1-4页 |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8-17页 |
| ·引言 | 第8页 |
| ·林木遗传图谱的研究动态 | 第8-15页 |
| ·图谱构建的理论基础 | 第8-9页 |
| ·作图群体的选择与建立 | 第9-10页 |
| ·作图群体的选择 | 第9-10页 |
| ·作图群体的大小 | 第10页 |
| ·作图遗传标记的选择 | 第10-13页 |
| ·简单重复序列(SSR) | 第12页 |
| ·相关序列扩增多态性(SRAP) | 第12-13页 |
|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 | 第13页 |
| ·遗传图谱的主要应用以及今后发展方向 | 第13-15页 |
| ·开展比较基因组学研究 | 第14页 |
| ·标记辅助选择 | 第14页 |
| ·QTL定位及图位克隆 | 第14-15页 |
| ·基因组印迹及生物学意义 | 第15-16页 |
| ·基因组印迹的发现及分子机理 | 第15页 |
| ·基因组印迹的生物学意义 | 第15-16页 |
| ·鹅掌楸属树种遗传学研究概况 | 第16-17页 |
| 第二章 鹅掌楸SRAP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 第17-24页 |
| ·材料及方法 | 第17-19页 |
| ·实验材料 | 第17页 |
| ·实验方法 | 第17-19页 |
| ·基因组DNA提取与纯化 | 第17-18页 |
| ·改良CTAB-硅珠吸附法具体步骤 | 第18页 |
| ·反应程序 | 第18页 |
| ·反应体系的优化 | 第18-19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19-22页 |
| ·不同DNA纯化方法比较 | 第19-20页 |
| ·模板浓度的确定 | 第20页 |
| ·dNTPs浓度的确定 | 第20页 |
| ·Mg Cl2浓度的确定 | 第20页 |
| ·引物浓度的确定 | 第20-21页 |
| ·反应体系与反应程序的确定 | 第21-22页 |
| ·讨论 | 第22-24页 |
| 第三章 鹅掌楸分子标记连锁遗传图谱构建 | 第24-35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4-27页 |
| ·作图群体 | 第24页 |
| ·实验方法 | 第24-27页 |
| ·DNA提取 | 第24页 |
| ·标记选择 | 第24页 |
| ·引物来源与引物筛选 | 第24-26页 |
| ·F_1群体检测及数据处理 | 第26-27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7-32页 |
| ·分离类型检测结果 | 第27-29页 |
| ·标记的偏分离 | 第29页 |
| ·分子标记连锁遗传框架图谱构建 | 第29-31页 |
| ·基因组长度的估计计算 | 第31-32页 |
| ·讨论 | 第32-35页 |
| ·偏分离标记 | 第32页 |
| ·异倍标记 | 第32-33页 |
| ·作图群体对连锁图的影响 | 第33页 |
| ·分子标记类型对连锁作图的影响 | 第33-34页 |
| ·连锁图谱的质量 | 第34-35页 |
| 第四章 鹅掌楸正反交子代遗传图谱的比较 | 第35-40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5页 |
| ·实验材料 | 第35页 |
| ·正反交子代群体图谱比较 | 第35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5-38页 |
| ·正交S×BM框架图谱概况 | 第35-36页 |
| ·反交BM×S框架图谱的概况 | 第36页 |
| ·正反交图谱比较 | 第36-38页 |
| ·讨论 | 第38-40页 |
| 第五章 研究主要结论与进一步研究展望 | 第40-42页 |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40页 |
| ·创新点 | 第40页 |
| ·进一步研究展望 | 第40-42页 |
| 参考文献 | 第42-45页 |
| 详细摘要 | 第45-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