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学习型组织理论的渊源 | 第12-13页 |
·学习型组织的内涵研究 | 第13-14页 |
·学习型组织的特征研究 | 第14-15页 |
·组织结构特征 | 第14-15页 |
·文化特征 | 第15页 |
·人本特征 | 第15页 |
·学习型组织的构建模型研究 | 第15-17页 |
·沃尔纳模型 | 第15-16页 |
·约翰·瑞丁的"第四种"模型 | 第16页 |
·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模型 | 第16-17页 |
·学习型组织的构建障碍研究 | 第17-18页 |
3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8-19页 |
4 论文创新之处 | 第19-20页 |
第二章 汨罗电力局构建学习型组织的动因 | 第20-28页 |
1 汨罗电力局基本情况简介 | 第20页 |
2 汨罗电力局面临的挑战 | 第20-22页 |
3 制约汨罗电力局发展的障碍因素 | 第22-25页 |
·领导者思想观念滞后 | 第22页 |
·组织结构不合理 | 第22-24页 |
·员工的专业素质不高 | 第24页 |
·企业文化建设落后 | 第24-25页 |
4 构建学习型组织成为汨罗电力局迎接挑战和突破发展障碍的必然选择 | 第25-26页 |
·学习型组织的构建能够提高企业绩效 | 第25页 |
·学习型组织的构建能够优化组织结构,提升环境适应能力 | 第25页 |
·学习型组织的构建能够变革领导者思维观念 | 第25-26页 |
·学习型组织的构建能够实现员工的全面发展 | 第26页 |
·学习型企业的构建能够塑造先进的企业文化 | 第26页 |
5 小结 | 第26-28页 |
第三章 汨罗电力局的学习现状分析 | 第28-34页 |
1 学习的驱动力分析 | 第28-29页 |
·外在驱动力分析 | 第28页 |
·内在驱动力分析 | 第28-29页 |
2 学习的环境分析 | 第29-30页 |
·软环境分析 | 第29页 |
·硬环境分析 | 第29-30页 |
3 学习的方式分析 | 第30-32页 |
·汨罗电力局员工培训现状 | 第31页 |
·会议与报告机制 | 第31-32页 |
4 学习的层次和范围分析 | 第32页 |
5 学习的工具分析 | 第32-33页 |
6 小结 | 第33-34页 |
第四章 汨罗电力局学习型组织构建的总体思路 | 第34-43页 |
1 指导思想 | 第34页 |
2 总体目标 | 第34页 |
3 工作原则 | 第34-35页 |
4 "方向盘"学习型组织模型的构建 | 第35-42页 |
·组织学习系统 | 第36-37页 |
·引导系统 | 第37-38页 |
·保障系统 | 第38-39页 |
·动力系统 | 第39-41页 |
·环境系统 | 第41页 |
·各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 | 第41-42页 |
5 小结 | 第42-43页 |
第五章 汨罗电力局学习型组织的建立和实施 | 第43-57页 |
1 汨罗电力局学习型组织的建立途径 | 第43-51页 |
·领导者的修炼 | 第43-45页 |
·角色的转变 | 第43-44页 |
·领导者能力的修炼 | 第44-45页 |
·组织结构优化 | 第45-47页 |
·信息技术优化法的运用 | 第45-46页 |
·基于信息技术化的管理结构 | 第46-47页 |
·企业文化修炼 | 第47-49页 |
·企业文化的定义 | 第47页 |
·学习型企业文化的创建 | 第47-49页 |
·建立和完善学习机制 | 第49-51页 |
·知识获取机制 | 第49页 |
·知识传递和共享机制 | 第49-50页 |
·激励机制 | 第50-51页 |
·管理机制 | 第51页 |
2 汨罗电力局构建学习型组织的实施步骤 | 第51-53页 |
·动员阶段 | 第51-52页 |
·目标 | 第51页 |
·工作措施 | 第51-52页 |
·全面实施阶段 | 第52-53页 |
·目标 | 第52页 |
·工作措施 | 第52-53页 |
·深化阶段 | 第53页 |
·目标 | 第53页 |
·工作措施 | 第53页 |
3 汨罗电力局构建学习型组织可能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法 | 第53-56页 |
·构建过程中的错误认识及其解决 | 第53-54页 |
·构建过程中的阻力及其克服 | 第54-56页 |
·员工对学习型电力企业构建活动的抵制及克服 | 第54-55页 |
·组织学习的障碍及克服 | 第55-56页 |
4 小结 | 第56-57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57-58页 |
1 研究结论 | 第57页 |
2 研究展望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作者简历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