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陕西文学与“缓慢城市化”
| 摘要 | 第1-10页 |
| ABSTRACT | 第10-15页 |
| 绪论 文学的光束 | 第15-37页 |
| 一、研究动机与问题意识 | 第15-22页 |
| 二、研究方法 | 第22-26页 |
| 三、文献综述 | 第26-34页 |
| 四、篇章结构 | 第34-37页 |
| 第一章 城市中的“不适感” | 第37-77页 |
| 第一节 “被底层”的生计 | 第38-52页 |
| “单身生活”的艰难 | 第38-44页 |
| 家庭的“紧缩型经济” | 第44-46页 |
| “仁厚村”的出路 | 第46-51页 |
| “被底层”的奋斗 | 第51-52页 |
| 第二节 情感的多重失落 | 第52-65页 |
| “经济理性”与情感落差 | 第53-56页 |
| “贫贱夫妻百事哀” | 第56-63页 |
| 被冲击的“同心圆” | 第63-65页 |
| 第三节 空间与身份的“污名” | 第65-77页 |
| 污名化的空间 | 第65-71页 |
| 身份认同的焦虑 | 第71-77页 |
| 第二章 “城中村”的缓冲作用 | 第77-110页 |
| 第一节 在消遣经济与消费社会之间 | 第77-89页 |
| “开源”与“节 流” | 第78-83页 |
| “消遣经济”与“消费社会” | 第83-88页 |
| “贫穷文化”的“城中村”表述 | 第88-89页 |
| 第二节 “城中村”的连带关系 | 第89-101页 |
| “人的包围” | 第89-93页 |
| “化外之地” | 第93-97页 |
| “人情”的延续与变异 | 第97-100页 |
| 连带关系与情感的补偿 | 第100-101页 |
| 第三节 抵抗和认同的空间 | 第101-110页 |
| “暧昧”与“清白” | 第101-104页 |
| “家”与“存在感” | 第104-107页 |
| “中间地带” | 第107-110页 |
| 第三章 作为方法的“缓慢城市化” | 第110-137页 |
| 第一节 “城中村”与“消费文化” | 第111-118页 |
| “消费”的两个层面 | 第112-114页 |
| “城中村”生活方式 | 第114-116页 |
| “代际”差异的影响 | 第116-118页 |
| 第二节 “家”的延续与变迁 | 第118-127页 |
| “家庭”与“居家” | 第119-122页 |
| “城中村”的公与私 | 第122-124页 |
| 知性与情感的博弈 | 第124-127页 |
| 第三节 空间、历史与“认同” | 第127-137页 |
| “城市”的想象 | 第128-131页 |
| 两种“历史” | 第131-134页 |
| 谁的“城市/城市化” | 第134-137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7-143页 |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143-144页 |
| 附录一 城中村村民调研问卷 | 第144-145页 |
| 附录二 城中村租户调研问卷* | 第145-146页 |
| 附录三 中期调研结构式访谈提纲 | 第146-154页 |
| 附录四 张姨的一天:一个“城中村”妇女的日常生活 | 第154-162页 |
| 附录五 燕不归——“农村城市化”之虚构与纪实 | 第162-169页 |
| 后记 | 第169-1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