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一、高校志愿者活动的特质 | 第14-26页 |
(一) 志愿者活动的相关概念界定 | 第14-18页 |
1. 志愿活动的定义及特征 | 第14-15页 |
2. 志愿者活动的历史与现状 | 第15-18页 |
(二) 高校志愿者活动的涵义及发展 | 第18-19页 |
(三) 高校志愿者活动的特点 | 第19-21页 |
1. 体现志愿性 | 第19页 |
2. 彰显时代性 | 第19-20页 |
3. 具有组织性 | 第20页 |
4. 体现国际性 | 第20页 |
5. 具有教育性 | 第20-21页 |
(四) 我国高校志愿者活动的基本形式 | 第21-23页 |
1. 社会公益服务活动 | 第21页 |
2. 帮困扶贫活动 | 第21-22页 |
3. 社区建设活动 | 第22页 |
4. 支教扫盲活动 | 第22-23页 |
5. 大型社会活动 | 第23页 |
(五) 高校志愿者活动的教育价值 | 第23-26页 |
1. 有利于锻炼大学生的能力 | 第23-24页 |
2. 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 第24页 |
3. 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 第24-25页 |
4. 有利于推动高校德育工作的开展 | 第25页 |
5. 有利于构建和谐的校园生活 | 第25-26页 |
二、当前我国高校志愿者活动存在的问题与归因 | 第26-32页 |
(一) 活动项目不能有机整合 | 第26-28页 |
(二) 学生参与机会有欠公平 | 第28页 |
(三) 配套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 第28-29页 |
(四) 与专业课程学习出现“错位” | 第29页 |
(五) 专业化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 第29-30页 |
(六) 能力锻炼与思想教育相互游离 | 第30-32页 |
三、国外高校志愿者活动在协调机制上的经验及启示 | 第32-36页 |
(一) 志愿者活动与学校课程设置相协调 | 第32-34页 |
(二) 志愿者活动与个人需要相协调 | 第34-35页 |
(三) 志愿者活动与社会氛围需要相协调 | 第35-36页 |
四、健全高校志愿者活动的协调机制 | 第36-47页 |
(一) 高校志愿者活动的协调理念 | 第36-37页 |
1. 目标:发展品德、增长才干、回报社会 | 第36-37页 |
2. 机制:统筹管理、协调各方、整合运作 | 第37页 |
(二) 高校志愿者活动协调管理的主体 | 第37-39页 |
1. 高校各级党团组织进行协调管理 | 第37-38页 |
2. 高校志愿者协会自行管理 | 第38页 |
3. 与社会团体组织合作 | 第38-39页 |
(三) 高校志愿者活动的协调思路 | 第39-47页 |
1. 志愿者活动思想教育功效与能力提高相协调 | 第39-40页 |
2. 志愿者活动项目与社会需要相协调 | 第40-41页 |
3. 志愿者活动安排与社会可能性相协调 | 第41页 |
4. 志愿者活动项目与教学安排相协调 | 第41-42页 |
5. 志愿者活动项目与项目依次递进 | 第42-44页 |
6. 志愿者活动制度安排与个人自愿相结合 | 第44-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3页 |
后记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