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第一章 课题的提出 | 第7-13页 |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7-8页 |
·研究的背景 | 第7-8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8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8-11页 |
·国外的相关研究 | 第8-9页 |
·国内的相关研究 | 第9-11页 |
·研究的主要问题与方法 | 第11-13页 |
·研究目标 | 第11页 |
·研究内容 | 第11页 |
·研究中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1页 |
·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及可行性分析 | 第11-13页 |
第二章 课题研究基本概念的界定及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3-27页 |
·基本概念的界定 | 第13-24页 |
·有效教学观 | 第13-15页 |
·有效教学 | 第15-17页 |
·课堂教学有效性、有效的课堂教学与高效的课堂教学关系辨析 | 第17-18页 |
·数学课堂有效教学 | 第18-19页 |
·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特征 | 第19-24页 |
·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4-27页 |
·赞可夫的"高速度,高难度"的教学原则 | 第24-25页 |
·布鲁纳的"螺旋式组织课程"和"发现学习"理论 | 第25页 |
·杜威的"从做中学"教学原则 | 第25页 |
·皮亚杰的"活动教学论" | 第25-26页 |
·弗赖登塔尔的"再创造原则"和"数学化原则" | 第26页 |
·建构主义的"绿色数学教育"观 | 第26-27页 |
第三章 关于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理论研究 | 第27-51页 |
·有效的课堂教学标准 | 第27-35页 |
·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目标的整体性认识 | 第27-28页 |
·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目标的有效性标准 | 第28-32页 |
·课堂教学现状及其与标准的差距 | 第32-35页 |
·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 | 第35-44页 |
·有效课堂教学的四个重要标志 | 第35-36页 |
·"优化"课堂的教学策略 | 第36-40页 |
·课堂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 第40-44页 |
·课堂教学的反思性评价 | 第44-51页 |
·教师的反思评价 | 第45-48页 |
·学生的自我评价 | 第48-51页 |
第四章 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调查研究 | 第51-56页 |
·调查目的 | 第51页 |
·调查对象、调查方法与调查程序 | 第51-52页 |
·调查对象 | 第51页 |
·调查方法与调查程序 | 第51-52页 |
·调查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 第52-54页 |
·高中数学学科与自习课课时数统计调查 | 第52页 |
·高中学生学习数学的自由支配时间统计调查 | 第52-53页 |
·高中学生学习负担统计调查 | 第53页 |
·高中学生学习效率自我评价与影响学习效率的因素分析 | 第53-54页 |
·高中学生对教师课堂所授内容的掌握程度的自我评价 | 第54页 |
·启示 | 第54-56页 |
第五章 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实验研究 | 第56-67页 |
·实验目的 | 第56页 |
·实验对象、实验方法与实验程序 | 第56-57页 |
·前测 | 第57页 |
·无关变量的控制 | 第57页 |
·中、后测并统计处理 | 第57页 |
·学生反馈评判效果 | 第57页 |
·实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 第57-61页 |
·典型的实验案例 | 第61-63页 |
·创设生活型问题情境 | 第61-62页 |
·创设疑惑型问题情境 | 第62页 |
·创设趣味型问题情境 | 第62-63页 |
·实验的成效 | 第63-67页 |
·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实验对学生数学和其他学科学业成绩的影响 | 第63-64页 |
·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实验对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态度与方法的影响 | 第64-67页 |
第六章 实施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提升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 第67-70页 |
·起步于操作,这是提升数学学习有效性的前提 | 第67-68页 |
·"玩"数学,抓住情趣 | 第67页 |
·"做"数学,把握活动 | 第67-68页 |
·"探"数学,深入问题 | 第68页 |
·着手于生活,这是提升数学学习有效性的关键 | 第68-70页 |
附录1-1:有效教学现状调查问卷 | 第70-72页 |
附录1-2: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态度、方法及学习负担调查表 | 第72-73页 |
附录1-3:学生对教师教学策略的评判问卷 | 第73-74页 |
附录2-1 实验的教学设计样例(1) | 第74-78页 |
附录2-2 实验的教学设计样例(2) | 第78-81页 |
附录3-1:天津市民族中学相关研究课题的备案材料 | 第81-82页 |
附录3-2:研究者发表过的与本研究有关的文章和获奖情况 | 第82-83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83-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附件 | 第86-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