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道路因素的交通安全评价系统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9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9-17页 |
·国外研究概况 | 第9-13页 |
·国内研究概况 | 第13-17页 |
·主要内容及论文结构 | 第17-19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7页 |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论文结构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影响道路交通安全的因素分析 | 第19-33页 |
·交通事故的属性 | 第19页 |
·交通事故的因果性 | 第19页 |
·交通事故的意外性 | 第19页 |
·交通事故影响因素的分类 | 第19-20页 |
·宏观因素分析 | 第20-22页 |
·人口与教育、文化等因素 | 第20-21页 |
·法律方面 | 第21页 |
·政治方面 | 第21-22页 |
·经济方面 | 第22页 |
·以上因素之间的关系 | 第22页 |
·微观因素分析 | 第22-29页 |
·人的因素 | 第22-25页 |
·车的因素 | 第25-26页 |
·道路因素 | 第26-29页 |
·系统安全综合因素分析及评价 | 第29-32页 |
·人员一道路环境因素 | 第29-30页 |
·人员一车辆因素 | 第30页 |
·车辆一道路环境 | 第30-31页 |
·人员一车辆一道路环境 | 第31-32页 |
·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道路各因素与交通安全之间的关系 | 第33-63页 |
·道路各因素确定 | 第33页 |
·几何线形对交通安全的影响 | 第33-46页 |
·平曲线对交通安全的影响 | 第33-39页 |
·纵断面对交通安全的影响 | 第39-45页 |
·平纵线形组合对交通安全的影响 | 第45-46页 |
·视距对交通安全的影响 | 第46-50页 |
·停车视距对平曲线半径的要求 | 第47-49页 |
·视距对竖曲线半径的要求 | 第49-50页 |
·横断面参数对交通安全的影响 | 第50-53页 |
·中央隔离带设置 | 第50-51页 |
·行车道宽度 | 第51-52页 |
·路肩宽度 | 第52页 |
·横坡与超高 | 第52-53页 |
·路面 | 第53-58页 |
·路面破损状况 | 第54-55页 |
·路面结构强度 | 第55-56页 |
·路面平整度 | 第56-57页 |
·路面抗滑性能 | 第57-58页 |
·交通安全设施对交通安全的影响 | 第58-62页 |
·护栏设施 | 第59-60页 |
·交通标志 | 第60-61页 |
·交通标线 | 第61-62页 |
·小结 | 第62-63页 |
第四章 道路交通事故黑点鉴别方法 | 第63-75页 |
·道路交通事故黑点定义及分类 | 第63-66页 |
·定义 | 第63-64页 |
·分类 | 第64-65页 |
·事故黑点特征 | 第65-66页 |
·道路交通事故黑点鉴别方法 | 第66-71页 |
·事故数法 | 第66-68页 |
·事故率法 | 第68-69页 |
·综合法 | 第69-71页 |
·鉴别方法对比分析 | 第71-73页 |
·适用条件 | 第71页 |
·优缺点 | 第71-73页 |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第五章 道路交通安全评价体系的建立及应用 | 第75-105页 |
·道路交通安全评价系统的建立 | 第75-88页 |
·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75-76页 |
·指标阀值的确定 | 第76-84页 |
·构造判断矩阵和权重的确定 | 第84-86页 |
·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评价 | 第86-88页 |
·实例分析 | 第88-105页 |
·累计频率法鉴别昆明市东川至倘甸公路事故黑点 | 第89-96页 |
·黑点路段现状分析 | 第96-98页 |
·黑点路段交通安全评价 | 第98-105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05-107页 |
·总结 | 第105页 |
·展望 | 第105-107页 |
致谢 | 第107-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12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著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