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政治制度与国家机构论文--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论文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中的政府环境责任研究

中文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4页
导论第14-43页
 一、研究的缘起第14-22页
  (一) 环境危机日益严重第14-18页
  (二)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凸显政府的环境责任第18-20页
  (三) 维护公民利益需要强化政府环境责任第20-22页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第22-37页
  (一) 国外学者对政府环境责任问题的研究第22-29页
  (二) 国内学者对政府环境责任问题的研究第29-37页
 三、研究类型和研究方法第37-39页
  (一) 研究类型第37页
  (二) 研究方法第37-39页
 四、结构安排与可能的创新第39-43页
  (一) 本文的结构安排第40-41页
  (二) 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第41-43页
第一章 政府环境责任的重要性第43-61页
 一、政府环境责任及其相关概念约定第43-48页
  (一) 责任之概念阐释第43-44页
  (二) 政府责任之概念解析第44-46页
  (三) 政府环境责任之概念约定第46-48页
 二、政府环境责任的理论依据第48-52页
  (一) 社会契约理论第48-49页
  (二) 环境权理论第49-50页
  (三) 公共信托理论第50-51页
  (四) 环境的世代间衡平论第51-52页
 三、强化政府环境责任的现实意义第52-61页
  (一) 强化政府环境责任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第53-54页
  (二) 强化政府环境责任是维护公众环境利益的内在要求第54-55页
  (三) 强化政府环境责任是驳斥“中国环境威胁论”的有效举措第55-58页
  (四) 强化政府环境责任是构建责任政府的题中应有之义第58-61页
第二章 政府环境责任的构成第61-93页
 一、政府环境政治责任第61-72页
  (一) 政府环境政治责任:概念厘定第61-65页
  (二) 政府环境政治责任:类型划分第65-70页
  (三) 政府环境政治责任:保障机制第70-72页
 二、政府环境行政责任第72-79页
  (一) 政府环境行政责任:概念约定第72-73页
  (二) 政府环境行政责任:类型划分第73-74页
  (三) 政府环境行政责任:保障机制第74-79页
 三、政府环境法律责任第79-87页
  (一) 政府环境法律责任:概念界定第79-81页
  (二) 政府环境法律责任:类型划分第81-83页
  (三) 政府环境法律责任:保障机制第83-87页
 四、政府环境道德责任第87-93页
  (一) 政府环境道德责任:概念设定第87-88页
  (二) 政府环境道德责任:类型划分第88-89页
  (三) 政府环境道德责任:保障机制第89-93页
第三章 当代中国政府环境责任的发生第93-106页
 一、当代政府环境责任发生的总体性情境第93-100页
  (一) 国内背景第93-96页
  (二) 国际经验第96-98页
  (三) 国际政治的绿化趋势与中国参与第98-100页
 二、当代中国政府环境责任的基本目标第100-106页
  (一) 价值目标:环境友好的公民社会第100-102页
  (二) 规范要求:健全的政府环境管理制度第102-104页
  (三) 外在表现:规范的环境管理行为第104-106页
第四章 强化当代中国政府环境责任的动因第106-127页
 一、环境问题的经济学还原第106-113页
  (一) 作为人类经济活动产物的环境问题第106-108页
  (二) 环境问题产生的经济根源及其市场失灵第108-109页
  (三) 环境外部性问题应对中的政府失灵及其成因第109-113页
 二、中国语境下环境问题的政治解决:强化政府环境责任第113-127页
  (一) 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涵第114页
  (二) 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政府特征第114-116页
  (三) 政府环境责任缺失的表现、后果及成因第116-127页
第五章 强化当代中国政府环境责任的路径第127-167页
 一、政府能力建设:奠定政府环境责任的能力基础第127-138页
  (一) 科学决策能力第128-130页
  (二) 执行能力第130-132页
  (三) 利益协调能力第132-135页
  (四) 危机管理能力第135-138页
 二、责任嵌入:搭建政府环境责任的制度框架第138-149页
  (一) 政治领域的嵌入:重视事前行为指导第138-142页
  (二) 经济领域的嵌入:重视科学发展第142-144页
  (三) 文化领域的嵌入:重视生态文明第144-146页
  (四) 社会领域的嵌入:发扬环境民主,培育环境自治第146-149页
 三、多元问责:构建政府环境责任的问责机制第149-158页
  (一) 立法机关的政治问责机制第150-152页
  (二) 司法机关的法律问责机制第152-153页
  (三) 传媒与公众的社会问责机制第153-155页
  (四) 行政机关的行政问责机制第155-158页
 四、合作治理:形成政府环境治理的善治局面第158-167页
  (一) 环境善治与多元参与第158-161页
  (二) 跨区域环境合作治理第161-166页
  (三) 全球合作治理第166-167页
第六章 当代中国政府环境责任的评价第167-185页
 一、政府环境责任评价及其相关概念厘定第167-171页
  (一) 评价第167-168页
  (二) 政府评价与政府环境责任评价第168-171页
 二、政府环境责任评价价值取向的理论基础第171-173页
  (一) 人地关系论第171页
  (二) 容忍区理论第171-172页
  (三) 环境经济学第172-173页
 三、政府环境责任评价价值取向的基本构成第173-175页
  (一) 政府环境责任评价的基本取向——可持续发展第173-174页
  (二) 政府环境责任评价的核心诉求——环境友好第174-175页
  (三) 政府环境责任评价的客观标准——代际公正第175页
 四、政府环境责任评价的指标体系第175-185页
  (一) 政府环境责任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第176-178页
  (二) 政府环境责任评价体系的理论模型第178-180页
  (三) 政府环境责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指标第180-185页
结论第185-189页
 一、本文的基本观点第185-187页
 二、本文研究的局限第187-188页
 三、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188-189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189-203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研究的课题第203-204页
后记第204-205页

论文共20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地方治理视野中的乡镇政府公共服务绩效评价体系研究--以广东乡镇政府为个案
下一篇:转型期地方政府行政决策机制研究--以浙江省嘉兴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