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4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8页 |
| ·“问题学生”的界定 | 第8-9页 |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2页 |
| ·研究“问题学生”目的 | 第9-10页 |
| ·能够更进一步的体验和理解“问题学生” | 第10-11页 |
| ·揭示学校“问题学生”的教育误区 | 第11-12页 |
| ·研究的方法与过程 | 第12-14页 |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4-24页 |
| ·“问题学生”的国内相关研究 | 第14-16页 |
| ·我国中小学学生问题行为的危害 | 第14-15页 |
| ·我国对“问题学生”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15-16页 |
| ·国内学者对“问题学生”的转化策略研究 | 第16页 |
| ·国外对“问题学生”的相关研究 | 第16-18页 |
| ·关于质的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 ·质的研究方法具有的特点 | 第18-19页 |
| ·质的研究方法与研究者 | 第19-20页 |
| ·研究对象的选择 | 第20页 |
| ·研究者身份 | 第20-21页 |
| ·开放型访谈 | 第21页 |
| ·几点说明 | 第21-24页 |
| 第三章 对“问题学生”的访谈 | 第24-36页 |
| ·对小飞的访谈 | 第24-27页 |
| ·对小飞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访谈 | 第27-30页 |
| ·小飞妈妈的述说 | 第30-32页 |
| ·对胡同学的访谈 | 第32-33页 |
| ·对胡同学爸爸的访谈 | 第33-36页 |
| 第四章 “问题学生”的成因 | 第36-44页 |
| ·家庭责任:家长没能当好第一任老师 | 第36-38页 |
| ·学校的教育责任:学校没能给学生一块心灵上的绿地 | 第38-42页 |
| ·学校教育失误的表现 | 第38-39页 |
| ·教师失误的表现 | 第39-41页 |
| ·家校沟通不畅 | 第41-42页 |
| ·社会的责任:社会没能给学生提供一片蓝天 | 第42-43页 |
| ·市场经济对中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具有一些消极方面影响 | 第42页 |
| ·一些不良环境对学生的影响 | 第42页 |
| ·和平建设环境使当代中学生意志脆弱 | 第42-43页 |
| ·学生自身的责任:没能拿到打开知识之门的第一把“钥匙” | 第43-44页 |
| 1 智力惰性大,思维方法绝对 | 第43页 |
| 2 执拗、任性、狂妄自大 | 第43页 |
| 3 情感浮燥,易偏激,情感用事 | 第43页 |
| 4 行为不良,情趣低下 | 第43-44页 |
| 第五章 “问题学生”的教育对策及建议 | 第44-55页 |
| ·强化学校教育者的教育理念 | 第44-47页 |
| ·关爱和期待是教育者对学生首要的态度 | 第44-45页 |
| ·了解和宽容学生,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 | 第45-46页 |
| ·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 | 第46-47页 |
| ·学校要狠抓学生的养成教育 | 第47-50页 |
| ·教育方法要因材施教,进行个性化教育和管理 | 第47页 |
| ·营造班级小环境,寓养成教育于班集体活动之中 | 第47-48页 |
| ·家庭、学校理念统一,反复强化养成教育 | 第48-50页 |
| ·发挥“盯”的精神 | 第50页 |
| ·建立科学多元的评价学生的体系 | 第50-52页 |
| ·优化德育环境,形成学校、家庭和社区教育的合力 | 第52-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 在职攻读教育硕士在读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表 | 第57-58页 |
| 后记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