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留学生与近代上海(清末-1937年)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前言 | 第12-17页 |
一、选题的缘起及意义 | 第12-13页 |
二、研究回顾 | 第13-15页 |
三、研究方法、主干资料及论文框架 | 第15-17页 |
第一章 法学留学生与法学知识传播 | 第17-74页 |
第一节 近代中国法学留学的启动 | 第18-43页 |
一、西方法学观念传入 | 第18-22页 |
二、法学留学的初创阶段 | 第22-24页 |
三、政策确立时期的法学留学 | 第24-32页 |
四、理性发展阶段的法学留学 | 第32-37页 |
五、法学留学学习内容 | 第37-39页 |
六、法学留学的特点 | 第39-43页 |
第二节 法学留学生学成归国 | 第43-74页 |
一、法学留学生回国后的群体面貌 | 第43-48页 |
二、法学留学生在上海聚集 | 第48-55页 |
三、上海的法学留学生 | 第55-74页 |
第二章 法学留学生与上海法律教育 | 第74-118页 |
第一节 上海近代法律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 第75-87页 |
一、上海近代法律教育的开创 | 第75-82页 |
二、上海法律教育的勃兴 | 第82-87页 |
第二节 法学留学生与上海法律院校的创建 | 第87-107页 |
一、法学留学生与独立学院法科(系)的创办 | 第88-97页 |
二、法学留学生与大学法学院(系)的发展 | 第97-105页 |
三、上海教育界法学留学生的收入 | 第105-107页 |
第三节 法学留学生与上海法律教学 | 第107-118页 |
一、法学留学生与法学课程设置 | 第107-109页 |
二、法学留学生与国立大学的法学课程 | 第109-110页 |
三、法学留学生与教会大学的法学课程 | 第110-112页 |
四、法学留学生与私立大学的法学课程 | 第112-118页 |
第三章 法学留学生与上海律师群体 | 第118-175页 |
第一节 法学留学生与律师团体 | 第119-140页 |
一、律师管理模式的传入与移植 | 第119-127页 |
二、上海律师公会体制的变迁 | 第127-140页 |
第二节 法学留学生与律师管理 | 第140-157页 |
一、律师群体中的法学留学生 | 第140-151页 |
二、上海律师公会的管理 | 第151-157页 |
第三节 法学留学生与律师形象 | 第157-175页 |
一、扩大社会职能 | 第157-166页 |
二、维护执业纪律 | 第166-168页 |
三、社会救助 | 第168-172页 |
四、民众对律师的认知 | 第172-175页 |
第四章 法学留学生与上海法学研究 | 第175-213页 |
第一节 法学留学生与法学研究 | 第176-185页 |
一、清末民初近代法学研究的发展 | 第176-179页 |
二、上海法学留学生的法学研究特色 | 第179-185页 |
第二节 法学留学生与法学期刊 | 第185-213页 |
一、《法学杂志》与《法学丛刊》 | 第185-193页 |
二、法学留学生的期刊论著分析及比较 | 第193-213页 |
结语 | 第213-216页 |
征引文献要目 | 第216-226页 |
后记 | 第226-2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