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师学会研究(1912-1950)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导论 | 第10-19页 |
一、问题的缘起 | 第10-11页 |
二、学术史回顾与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三、研究资料、思路与方法 | 第16-19页 |
第一章 中国早期工程技术群体的演进 | 第19-45页 |
第一节 西"工"东渐:知识与技术的进入 | 第19-29页 |
一、近代"工程"与"工程师"在西方的出现 | 第19-21页 |
二、近代工程学知识与技术传入中国 | 第21-29页 |
第二节 新式学校与工程技术人员的培养 | 第29-35页 |
一、西式学校与中国早期工程教育 | 第29-31页 |
二、洋务学堂与本土技术人员的培养 | 第31-35页 |
第三节 留学生与中国近代工程师群体 | 第35-45页 |
一、留美幼童与第一批近代工程师 | 第35-39页 |
二、庚款、稽勋留美生与近代工程师的培养 | 第39-42页 |
三、留日、留欧学生与近代工程师群体的壮大 | 第42-45页 |
第二章 中国工程师学会的历史沿革 | 第45-90页 |
第一节 中华工程师学会时期 | 第46-53页 |
一、中华工程师学会成立 | 第46-48页 |
二、学会早期快速发展及原因分析 | 第48-51页 |
三、学会走向衰落 | 第51-53页 |
第二节 中国工程学会时期 | 第53-60页 |
一、中国工程学会在美成立 | 第53-54页 |
二、学会移归国内后会务之发展 | 第54-60页 |
第三节 中国工程师学会统一时期 | 第60-72页 |
一、两会合并之经过 | 第60-63页 |
二、合并后会务之进步 | 第63-68页 |
三、学会抗战之准备 | 第68-72页 |
第四节 抗战时期及战后的中国工程师学会 | 第72-90页 |
一、中国工程师学会在大后方 | 第72-82页 |
二、沦陷区的"中国工程学会" | 第82-84页 |
三、战后短暂恢复与走向尾声 | 第84-90页 |
第三章 中国工程师学会的组织与运作 | 第90-121页 |
第一节 学会的组织与制度 | 第90-97页 |
一、学会组织架构的演变及影响 | 第90-93页 |
二、学会组织制度研究:以入会资格和选举权利为中心 | 第93-97页 |
第二节 学会的领导群体 | 第97-104页 |
一、学会领导群体特点分析 | 第97-101页 |
二、关键人物的努力及影响 | 第101-104页 |
第三节 制衡学会发展的经费问题 | 第104-112页 |
一、学会经费来源分析 | 第104-110页 |
二、收支状况及其影响 | 第110-112页 |
第四节 年会与学会社会功能的发挥 | 第112-121页 |
一、从"会员大会"到"学术年会" | 第112-116页 |
二、年会社会功能的发挥 | 第116-121页 |
第四章 中国工程师学会的历史贡献 | 第121-151页 |
第一节 工程学研究与工程知识普及:以期刊为中心 | 第121-127页 |
一、工程学研究的载体:《工程》 | 第121-124页 |
二、工程知识普及的推手:《工程周刊》 | 第124-127页 |
第二节 工程教育与工程人才的培养 | 第127-134页 |
一、工程教育体制之检讨及对当局之影响 | 第127-132页 |
二、工程教育之施行与工程人才之培养 | 第132-134页 |
第三节 工程学术与技术规范的明确 | 第134-144页 |
一、工程名词的编译与审定 | 第135-140页 |
二、工业标准的制定与实施 | 第140-144页 |
第四节 工程技术突破的尝试:材料试验 | 第144-151页 |
一、早期材料试验委员会之工作 | 第144-147页 |
二、材料试验所与国产建筑材料展览会 | 第147-151页 |
结论 | 第151-154页 |
附录 | 第154-183页 |
征引文献要目 | 第183-202页 |
后记 | 第202-2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