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5-18页 |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第2章 土地征收概述 | 第19-29页 |
·土地征收概念的概念和特征 | 第19-22页 |
·土地征收的概念 | 第19-20页 |
·土地征收的特征 | 第20-22页 |
·我国土地征收的合理性分析 | 第22-24页 |
·公共利益——土地征收的前提 | 第22-23页 |
·合理补偿——土地征收的核心 | 第23-24页 |
·正当程序——土地征收的合理性的保障 | 第24页 |
·我国土地征收制度的变迁分析 | 第24-28页 |
·我国土地征收制度的变迁 | 第24-28页 |
·我国土地征收制度的发展规律 | 第28页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现行土地征收制度中的主要缺陷及评析 | 第29-43页 |
·集体土地产权不清晰 | 第29-33页 |
·产权主体不明晰 | 第30-31页 |
·集体土地所有权权能不完整 | 第31-32页 |
·土地所有权所处地位的不平等 | 第32-33页 |
·征地范围过于广泛 | 第33-34页 |
·补偿制度设计不科学 | 第34-37页 |
·补偿原则缺失,与国际惯例有出入 | 第34-35页 |
·补偿标准沿用计划经济时代标准,与市场经济大环境不符 | 第35页 |
·征收补偿费用低下,无法满足农民实际需求 | 第35-37页 |
·货币安置补偿方式较单一,无法解决长远问题 | 第37页 |
·征地程序不完整 | 第37-39页 |
·征地过程中农民知情权与参与权的缺失 | 第38页 |
·征地听证程序徒具形式 | 第38-39页 |
·救济机制不完整 | 第39-40页 |
·现行征地制度缺陷的评析——经济学视角 | 第40-42页 |
·农民无法享受土地增值收益,造成实际分配的不公 | 第40-41页 |
·土地开发时机被延缓 | 第41-42页 |
·政府施政的倾斜——要利益不要土地 | 第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4章 各国各地区征地制度的探索与分析 | 第43-54页 |
·国外及我国台湾地区土地征收制度介绍 | 第43-48页 |
·美国的土地征收制度 | 第43-44页 |
·英国的土地征收制度 | 第44-45页 |
·日本的土地征收制度 | 第45-46页 |
·韩国的土地征收制度 | 第46页 |
·德国的土地征收制度 | 第46-47页 |
·我国台湾地区的土地征收制度 | 第47-48页 |
·国外及我国台湾地区征地制度的借鉴 | 第48-50页 |
·明确公共利益的范围 | 第48页 |
·明晰土地产权关系 | 第48-49页 |
·征收补偿以市场价格为基础 | 第49页 |
·制定科学严谨的征收程序 | 第49-50页 |
·我国东部较发达地区的征地制度改革 | 第50-52页 |
·嘉兴模式 | 第50-51页 |
·芜湖模式 | 第51页 |
·昆山模式 | 第51-52页 |
·东部较发达地区征地改革的经验 | 第52-53页 |
·政府执政理念的借鉴 | 第52页 |
·建立起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机制 | 第52-53页 |
·充分发挥集体经济组织职能作用 | 第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5章 完善我国征地制度的法律构想 | 第54-73页 |
·征地制度改革应遵循的原则 | 第54-56页 |
·有利于保护耕地的原则 | 第54-55页 |
·合理性原则 | 第55页 |
·社会公正原则 | 第55-56页 |
·最大限度保护农民利益原则 | 第56页 |
·改革我国征地制度的具体措施 | 第56-69页 |
·土地征收实体法规的完善 | 第56-65页 |
·土地征收正当程序的完善 | 第65-68页 |
·土地征收救济机制的完善 | 第68-69页 |
·非公益性用地解决方法: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市场的建立 | 第69-71页 |
·修改现行法规的有关规定 | 第69-70页 |
·建立和健全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市场体系建设 | 第70-71页 |
·建立合适的使用权交易机构 | 第71页 |
·流转过程中政府角色的定位 | 第71页 |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结论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