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0页 |
·论文的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国内外的研究动态 | 第14-16页 |
·国内的研究动态 | 第14-15页 |
·国外的研究动态 | 第15-16页 |
·论文的研究方案 | 第16-20页 |
·论文的研究目标和内容 | 第16-17页 |
·论文采取的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18-20页 |
第2章 非可再生资源利用与保护相关基础理论 | 第20-32页 |
·资源法与环境法的关系 | 第20-23页 |
·“环境保护法”说 | 第20页 |
·“环境法(环境资源保护法)”说 | 第20-21页 |
·“自然资源法”说 | 第21页 |
·“环境与资源法”说 | 第21-23页 |
·非可再生资源的内涵 | 第23-24页 |
·非可再生资源的属性 | 第24-27页 |
·非可再生性 | 第24-25页 |
·价值性 | 第25-26页 |
·稀缺性 | 第26页 |
·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 | 第26页 |
·公共属性 | 第26-27页 |
·非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联性研究 | 第27-28页 |
·非可再生资源法律保护的特殊性与紧迫性 | 第28-31页 |
·非可再生资源法律保护的特殊性 | 第28页 |
·非可再生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的紧迫性 | 第28-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3章 我国非可再生资源利用保护立法现状分析 | 第32-46页 |
·我国非可再生资源利用与保护的立法现状 | 第32-35页 |
·根本大法——《宪法》 | 第32页 |
·环境资源保护的基本法——《环境保护法》 | 第32页 |
·涉及非可再生资源利用与保护的专项法 | 第32-35页 |
·我国利用及保护非可再生资源的现行制度体系 | 第35-40页 |
·非可再生资源权属制度 | 第35-36页 |
·环境资源规划制度 | 第36页 |
·环境资源许可制度 | 第36-37页 |
·清洁生产制度 | 第37-38页 |
·循环经济制度 | 第38-39页 |
·环境资源税费制度 | 第39-40页 |
·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后果分析 | 第40-44页 |
·立法理念颇为滞后 | 第40-41页 |
·非可再生资源勘探、开采制度存在缺陷 | 第41-42页 |
·非可再生资源法律经济引导机制贯彻不够 | 第42页 |
·立法本身存在漏洞 | 第42-43页 |
·我国非可再生资源安全保障存在问题 | 第43-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4章 我国非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成因分析 | 第46-50页 |
·对市场经济自身“浪费性”的疑问 | 第46-47页 |
·传统发展观的错误 | 第47-48页 |
·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病垢 | 第48页 |
·管理制度与现实需要的不对称 | 第48页 |
·科学技术水平及观念的落后 | 第48-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5章 评介国外非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法律保护 | 第50-58页 |
·德国非可再生资源利用与保护法律制度的评介 | 第50页 |
·美国非可再生资源利用与保护法律制度的评介 | 第50-53页 |
·日本非可再生资源利用与保护法律制度的评介 | 第53-56页 |
·对国外有益经验的借鉴 | 第56-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6章 我国非可再生资源法律制度的完善 | 第58-76页 |
·非可再生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的应有理念 | 第58-60页 |
·非可再生资源法律制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 第60-63页 |
·节约性开采与利用原则 | 第60页 |
·循环利用原则 | 第60-61页 |
·非可再生资源使用的公平原则 | 第61页 |
·非可再生资源安全原则 | 第61页 |
·综合调整原则 | 第61-63页 |
·非可再生资源法律保障的基本法律框架 | 第63-68页 |
·创建新法 | 第63-65页 |
·完善现有法律 | 第65-68页 |
·相关制度的创立与完善 | 第68-74页 |
·完善经济手段调节的制度 | 第68-69页 |
·建立符合市场需要的非可再生资源开发、使用制度 | 第69-70页 |
·健全鼓励科技创新的制度 | 第70-71页 |
·建立资源安全保障制度 | 第71-72页 |
·创建绿色消费制度 | 第72-73页 |
·完善生态补偿与清洁生产制度 | 第73-74页 |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结论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