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前言 | 第10-11页 |
·概述 | 第11-18页 |
·研究背景和现状 | 第11-14页 |
·研究意义和方法 | 第14-16页 |
·研究重点和创新点 | 第16-17页 |
·各部分简述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喜相逢”纹样的溯源与发展 | 第18-36页 |
·何谓“喜相逢 | 第18-19页 |
·溯源 | 第19-24页 |
·对自然万象的抽象 | 第20-22页 |
·对生命发展的期盼 | 第22-24页 |
·发展 | 第24-33页 |
·萌芽期 | 第25-27页 |
·发展期 | 第27-31页 |
·成熟期 | 第31-33页 |
·小结 | 第33-36页 |
第三章 明清时期“喜相逢”纹样的艺术载体表现与演进特征 | 第36-58页 |
·艺术载体表现 | 第36-44页 |
·瓷器 | 第36-38页 |
·刺绣 | 第38-41页 |
·印染 | 第41-42页 |
·彩画 | 第42-43页 |
·剪纸 | 第43-44页 |
·演进特征 | 第44-46页 |
·外形特征的突破 | 第44-45页 |
·结构形态的延变 | 第45页 |
·构成元素的多样 | 第45-46页 |
·内涵意念的升华 | 第46页 |
·小结 | 第46-58页 |
第四章 明清时期“喜相逢”纹样艺术符号形式语言分析 | 第58-82页 |
·造型特征分析 | 第58-61页 |
·正圆形的外轮廓 | 第58-59页 |
·不规则的外轮廓 | 第59-60页 |
·渐消失的外轮廓 | 第60-61页 |
·骨骼特征分析 | 第61-68页 |
·曲线等分,反转对称 | 第62-65页 |
·直线均分,完全对称 | 第65-66页 |
·自由划分,近似对称 | 第66-68页 |
·视觉元素分析 | 第68-74页 |
·主体图形,一阴一阳 | 第68-71页 |
·辅助元素,满密填充 | 第71-72页 |
·主次结合,异彩纷呈 | 第72-74页 |
·小结 | 第74-82页 |
第五章 明清时期“喜相逢”纹样艺术符号的美学特征和文化内涵 | 第82-94页 |
·符号美学特征分析 | 第82-86页 |
·以动衬静展饱满之美 | 第82-83页 |
·两两呼应展偶数之美 | 第83-85页 |
·包容万物展丰富之美 | 第85-86页 |
·符号文化内涵分析 | 第86-91页 |
·天人合一的和谐观 | 第86-87页 |
·阴阳对立的生命观 | 第87-88页 |
·男女欢喜的爱情观 | 第88-90页 |
·趋吉避凶的吉祥观 | 第90-91页 |
·小结 | 第91-94页 |
第六章 “喜相逢”纹样符号化过程及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 | 第94-112页 |
·纹样符号化对视觉传达设计的启示 | 第94-105页 |
·自然之象的提炼 | 第95页 |
·喜庆之意的追求 | 第95-96页 |
·相逢之形的创造 | 第96-97页 |
·意形结合传神韵 | 第97-105页 |
·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方式与前景 | 第105-110页 |
·中西融汇 | 第105-108页 |
·本体创新 | 第108页 |
·经验总结 | 第108-109页 |
·反思展望 | 第109-110页 |
·小结 | 第110-112页 |
第七章 结语 | 第112-115页 |
·太极托形,旋涡造境 | 第112页 |
·突破模式,转型多元 | 第112-113页 |
·相逢是形,立意在喜 | 第113-114页 |
·传统爱情,符号再现 | 第114-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18页 |
附录 | 第118-119页 |
致谢 | 第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