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缠枝纹视觉形式语言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前言 | 第10-11页 |
·概述 | 第11-16页 |
·本课题研究背景和现状 | 第11-12页 |
·本课题研究意义和方法 | 第12-14页 |
·本课题研究重点和创新点 | 第14-15页 |
·本课题各部分简述 | 第15-16页 |
第二章 缠枝纹样溯源 | 第16-24页 |
·缠枝纹概念 | 第16页 |
·缠枝纹溯源 | 第16-23页 |
·缠枝纹发展时间溯源 | 第16-17页 |
·缠枝纹形式溯源 | 第17-20页 |
·缠枝纹语义溯源 | 第20-23页 |
·生命的象征 | 第20-21页 |
·神力的象征 | 第21-23页 |
小结 | 第23-24页 |
第三章 明代缠枝纹的装饰载体及装饰题材 | 第24-43页 |
·明代缠枝纹的装饰载体 | 第24-30页 |
·瓷器 | 第24-26页 |
·织物 | 第26-28页 |
·掐丝珐琅器 | 第28-29页 |
·漆器 | 第29页 |
·雕刻 | 第29-30页 |
·明代缠枝纹的装饰题材 | 第30-42页 |
·牡丹 | 第30-31页 |
·莲花 | 第31-32页 |
·菊花 | 第32-33页 |
·西番莲 | 第33-34页 |
·石榴 | 第34页 |
·其他 | 第34-42页 |
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 明代缠枝纹的构成形式分析 | 第43-72页 |
·明代缠枝纹的构成要素 | 第43-48页 |
·多样有序的样式要素——叶片 | 第43-44页 |
·统领全局的结构要素——枝茎 | 第44-46页 |
·鲜明突出的主题要素——花果 | 第46-48页 |
·满密细腻的装饰空间 | 第48页 |
·明代缠枝纹构成要素的组织特点 | 第48-51页 |
·多层对比且整体均衡 | 第48-50页 |
·节奏有序且动态循环 | 第50-51页 |
·明代缠枝纹的构图法则 | 第51-57页 |
·涡线形组合形式 | 第52-54页 |
·“S”形构图形式 | 第54-56页 |
·冏形构图形式 | 第56-57页 |
·明代缠枝纹艺术形式的视觉特征 | 第57-63页 |
·繁复里体现秩序 | 第57-59页 |
·延展间彰显整体 | 第59-61页 |
·绕转中包容多样 | 第61-63页 |
·明代缠枝纹的形式意义 | 第63-71页 |
·缠枝纹语素解读 | 第63-64页 |
·明代缠枝纹结构符号解读 | 第64-69页 |
·明代缠枝纹组合符号解读 | 第69-71页 |
小结 | 第71-72页 |
第五章 明代缠枝纹装饰风貌的形成及其美学特征 | 第72-83页 |
·明代缠枝纹装饰风貌的形成 | 第72-77页 |
·传统模式的继承 | 第72-73页 |
·凸显世俗文化 | 第73-74页 |
·吸收异域文化 | 第74-75页 |
·程式化的装饰风貌形成 | 第75-77页 |
·明代缠枝纹的美学特征 | 第77-82页 |
·真实动人的自然之美 | 第78-79页 |
·纵横延展的理性之美 | 第79-80页 |
·雅俗共赏的和谐之美 | 第80-82页 |
小结 | 第82-83页 |
第六章 明代缠枝纹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现状 | 第83-91页 |
·明代缠枝纹样构成形式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现状 | 第83-85页 |
·应用领域拓宽 | 第83-84页 |
·装饰语义扩展 | 第84-85页 |
·明代缠枝纹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法则 | 第85-88页 |
·简化适宜与加强对比 | 第85-86页 |
·形有限而意更广 | 第86-88页 |
·明代缠枝纹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前景 | 第88-90页 |
·新的受众基础——开放创新的思想导向 | 第88-89页 |
·新的应用形式——新材料新技术的保证 | 第89-90页 |
小结 | 第90-91页 |
第七章:结语 | 第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4页 |
附图片出处 | 第94-98页 |
附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 第98-99页 |
致谢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