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柔性酰腙类配体镧系元素螺旋超分子配合物的研究

中文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中英文缩略对照表第12-13页
第一章 前言第13-45页
    1.1 超分子化学第13-20页
        1.1.1 超分子化学的早期发展第13页
        1.1.2 超分子体系的相互作用第13-15页
        1.1.3 主客体化学第15-17页
        1.1.4 金属超分子化学第17-20页
    1.2 螺旋结构超分子配合物第20-32页
        1.2.1 双重螺旋配合物第22-28页
        1.2.2 三重螺旋配合物第28-31页
        1.2.3 四重、六重螺旋配合物第31-32页
    1.3 螺环配合物第32-37页
    1.4 阴离子和氢键螺旋配合物第37-38页
    1.5 应用第38-39页
    1.6 本论文的选题目的和意义第39-41页
    参考文献第41-45页
第二章 柔性链状酰腙类配体末端基改变对形成螺旋超分子簇自组装过程的影响第45-65页
    2.1 引言第45页
    2.2 试剂与仪器第45-46页
        2.2.1 试剂第45页
        2.2.2 仪器第45-46页
    2.3 配体H_2L~Ⅰ及其镧系硝酸盐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第46-47页
        2.3.1 配体H_2L~Ⅰ的合成与表征第46-47页
        2.3.2 配体H_2L~Ⅰ镧系硝酸盐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第47页
    2.4 配体H_2L~Ⅱ及其镧系硝酸盐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第47-49页
        2.4.1 配体H_2L~Ⅱ的合成与表征第47-48页
        2.4.2 配体H_2L~Ⅱ镧系硝酸盐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第48-49页
    2.5 镧系硝酸盐配合物的晶体结构分析第49-53页
        2.5.1 配合物1的晶体结构分析第49-50页
        2.5.2 配合物2,3的晶体结构分析第50-53页
    2.6 配体末端基改变对多重螺旋稀土超分子结构的调控性第53-54页
    2.7 本章小结第54-55页
    参考文献第55-56页
    附录第56-65页
第三章 稀土多重螺旋超分子簇自组装过程中阴离子模板效应的研究第65-105页
    3.1 引言第65-66页
    3.2 试剂与仪器第66-67页
        3.2.1 试剂第66页
        3.2.2 仪器第66-67页
    3.3 配体的合成与表征第67-68页
    3.4 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第68-76页
        3.4.1 稀土氯化盐配合物的合成与晶体结构分析第68-70页
        3.4.2 高氯酸根诱导下六核六螺环超分子簇的合成与晶体结构分析第70-73页
        3.4.3 硝酸根模板作用下四核四螺旋超分子簇的合成与晶体结构分析第73-76页
    3.5 六核六螺环和四核四螺旋稀土超分子簇在溶液中的研究第76-79页
        3.5.1 六核六螺环和四核四螺旋稀土超分子簇的高分辨率质谱分析第76-78页
        3.5.2 配合物5和7的二维核磁氢谱分析第78-79页
    3.6 本章小结第79-80页
    参考文献第80-83页
    附录第83-105页
第四章 稀土配合物中CO_3~(2-)与NO_3~-的区别以及NO_3~-诱导的稀土多重螺旋超分子的构型转化第105-117页
    4.1 引言第105页
    4.2 试剂与仪器第105-106页
        4.2.1 试剂第105-106页
        4.2.2 仪器第106页
    4.3 四核四螺旋配合物核心CO_3~(2-)与NO_3~-的区别第106-109页
        4.3.1 从固体~(13)C NMR上区分第107-108页
        4.3.2 从高分辨质谱上区分第108-109页
    4.4 NO_3~-诱导的稀土多重螺旋超分子的构型转化第109-114页
        4.4.1 构型转化的固态检测第109-111页
        4.4.2 构型转化的液态监测第111-113页
        4.4.3 荧光滴定第113页
        4.4.4 构型转化的诱因分析及其他阴离子的比较第113-114页
    4.5 本章小结第114页
    参考文献第114-116页
    附录第116-117页
第五章 稀土螺旋超分子簇对K~+的选择性识别第117-129页
    5.1 引言第117页
    5.2 试剂与仪器第117-118页
        5.2.1 试剂第117-118页
        5.2.2 仪器第118页
    5.3 配体H_4L~Ⅲ的合成与表征第118-119页
    5.4 含K~+配合物的合成、表征与晶体结构分析第119-122页
        5.4.1 配合物12的合成第119页
        5.4.2 配合物12的晶体结构分析第119-122页
    5.5 其他碱金属和碱土金属体系中配合物的合成、表征与晶体结构分析第122-123页
        5.5.1 配合物5的合成第122-123页
        5.5.2 配合物5的晶体结构分析第123页
    5.6 配合物的红外分析第123-124页
    5.7 本章小结第124-125页
    参考文献第125-126页
    附录第126-129页
第六章 3d-4f螺旋结构超分子配合物的初探第129-136页
    6.1 引言第129页
    6.2 试剂与仪器第129-130页
        6.2.1 试剂第129页
        6.2.2 仪器第129-130页
    6.3 配合物13的合成与表征第130-132页
        6.3.1 配体H_2L~Ⅱ的合成与表征第130-131页
        6.3.2 配合物13的合成与晶体结构第131-132页
    6.4 配合物14的合成与表征第132-135页
        6.4.1 配体H_2L~Ⅳ的合成与表征第132-133页
        6.4.2 配合物14的合成与晶体结构第133-135页
    6.5 本章小结第135页
    参考文献第135-136页
论文总结第136-138页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第138-139页
致谢第139-140页

论文共14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与中国对策—规制理论视角下的研究
下一篇:中国革命根据地教科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