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物理学论文--光学论文--光谱学论文--光谱分析论文

基于叶片光谱分析的玉米氮素营养诊断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英文缩略表第13-14页
第一章 引言第14-20页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4-15页
    1.2 氮素常规诊断方法第15-16页
        1.2.1 外观诊断方法第15页
        1.2.2 化学诊断方法第15-16页
    1.3 氮素无损诊断技术第16-18页
        1.3.1 基于叶绿素仪的诊断方法第16-17页
        1.3.2 基于高光谱遥感的诊断技术第17-18页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18-20页
        1.4.1 研究内容第18页
        1.4.2 技术路线第18-20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20-24页
    2.1 试验地概况第20页
    2.2 试验材料第20页
    2.3 试验设计第20-21页
        2.3.1 盆栽试验第20-21页
        2.3.2 大田试验第21页
    2.4 样品的采集与测定第21-23页
        2.4.1 样品采集第21-22页
        2.4.2 叶片光谱数据的测定第22页
        2.4.3 叶片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第22-23页
        2.4.4 土壤样品的测定第23页
    2.5 数据处理第23-24页
第三章 玉米叶片生理生化指标的时空变化及与叶片光谱反射率的关系第24-35页
    3.1 玉米叶片生化组分的时空变化第24-26页
        3.1.1 叶绿素含量的时空变化第24-25页
        3.1.2 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时空变化第25-26页
        3.1.3 可溶性糖含量的时空变化第26页
    3.2 玉米叶片生化组分与叶片光谱反射率的关系第26-30页
        3.2.1 叶片叶绿素含量与光谱反射率的关系第26-27页
        3.2.2 叶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与光谱反射率的关系第27-28页
        3.2.3 叶片可溶性糖含量与光谱反射率的关系第28-30页
    3.3 玉米叶片生理指标的时空变化第30-31页
        3.3.1 叶片厚度的时空变化第30页
        3.3.2 叶片净光合速率的变化第30-31页
    3.4 玉米叶片生理指标与叶片光谱反射率的关系第31-33页
        3.4.1 叶片厚度与光谱反射率的关系第31-32页
        3.4.2 叶片净光合速率与光谱反射率的关系第32-33页
    3.5 讨论第33-34页
    3.6 本章小结第34-35页
第四章 不同层位叶片氮含量与光谱反射率的关系第35-48页
    4.1 比值光谱指数的构建第35页
    4.2 不同生育时期不同层位叶片氮含量的变化第35-36页
    4.3 拔节期不同层位叶片氮含量与光谱数据的关系第36-38页
        4.3.1 拔节期不同层位叶片的光谱响应第36-37页
        4.3.2 拔节期不同层位叶片氮含量与光谱反射率的相关分析第37-38页
        4.3.3 拔节期不同层位叶片氮含量与比值光谱指数的回归分析第38页
    4.4 大喇叭口期不同层位叶片氮含量与其光谱数据的关系第38-41页
        4.4.1 大喇叭口期不同层位叶片的光谱响应第38-39页
        4.4.2 大喇叭口期不同层位叶片氮含量与光谱反射率的相关分析第39-40页
        4.4.3 大喇叭口期不同层位叶片氮含量与比值光谱指数的回归分析第40-41页
    4.5 开花吐丝期不同层位叶片氮含量与其光谱数据的关系第41-43页
        4.5.1 开花吐丝期不同层位叶片的光谱响应第41页
        4.5.2 开花吐丝期不同层位叶片氮含量与光谱反射率的相关分析第41-42页
        4.5.3 开花吐丝期不同层位叶片氮含量与比值光谱指数的回归分析第42-43页
    4.6 灌浆期不同层位叶片氮含量与光谱数据的关系第43-45页
        4.6.1 灌浆期不同层位叶片的光谱响应第43-44页
        4.6.2 灌浆期不同层位叶片氮含量与光谱反射率的相关分析第44-45页
        4.6.3 灌浆期叶片氮含量与比值光谱指数的回归分析第45页
    4.7 不同生育期叶片氮含量预测模型的精度检验第45-46页
    4.8 讨论第46-47页
    4.9 本章小结第47-48页
第五章 玉米叶片SPAD值的空间分布及其与氮素营养的关系第48-52页
    5.1 叶片SPAD值的时空分布变化第48-49页
    5.2 叶片SPAD值与叶片氮含量的相关关系第49-50页
    5.3 叶片SPAD值与植株氮含量的相关关系第50页
    5.4 讨论第50-51页
    5.5 本章小结第51-52页
第六章 基于高光谱的植株氮含量诊断模型第52-62页
    6.1 植株氮含量的变化第52-53页
    6.2 植株氮含量与叶片光谱反射率的相关分析第53-54页
    6.3 基于光谱参数的植株氮含量的诊断模型第54-58页
        6.3.1 光谱参数的选择和构建第54-55页
        6.3.2 基于已研究光谱参数的植株氮含量的回归分析第55-56页
        6.3.3 基于波段组合构建的比值光谱指数与植株氮含量的回归分析第56-57页
        6.3.4 基于光谱参数诊断模型的精度检验第57-58页
    6.4 基于偏最小二乘回归法的诊断模型第58-60页
        6.4.1 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的构建第58-59页
        6.4.2 最佳因子数的确定第59-60页
        6.4.3 偏最小二乘法回归模型的构建与验证第60页
    6.5 讨论第60-61页
    6.6 本章小结第61-62页
第七章 基于高光谱的根区土壤无机氮含量诊断模型第62-70页
    7.1 根区土壤无机氮含量的变化第62-63页
    7.2 不同层位叶片氮含量与根区土壤无机氮含量的相关分析第63页
    7.3 根区土壤无机氮含量与叶片光谱反射率的相关分析第63-64页
    7.4 基于光谱参数根区土壤无机氮含量的诊断模型第64-67页
        7.4.1 基于已研究光谱参数与根区土壤无机氮含量的回归分析第64-65页
        7.4.2 基于波段组合比值光谱指数的根区土壤无机氮含量的回归分析第65-67页
        7.4.3 基于光谱参数诊断模型的精度检验第67页
    7.5 偏最小二乘法回归模型的构建与验证第67-68页
    7.6 讨论第68页
    7.7 本章小结第68-70页
第八章 全文结论和展望第70-72页
    8.1 全文结论第70-71页
    8.2 展望第71-72页
参考文献第72-79页
致谢第79-81页
作者简介第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股市波动的非对称性研究
下一篇:2017-2018年中国部分地区PEDV的遗传演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