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缩略词表 | 第7-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9页 |
1.1 引言 | 第12页 |
1.2 PJI的分类、病因和发病机理 | 第12-17页 |
1.2.1 生物膜在PJI致病中的作用 | 第13-14页 |
1.2.2 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的分子机制 | 第14-16页 |
1.2.3 “细菌-细胞”在材料表面的竞争学说 | 第16-17页 |
1.3 材料表面抗菌改性涂层的构建 | 第17-21页 |
1.3.1 被动抗粘附材料表面涂层 | 第17-18页 |
1.3.2 负载抗菌物质改性材料表面 | 第18-20页 |
1.3.3 复合型抗菌涂层 | 第20-21页 |
1.4 钛基材料的表面改性技术 | 第21-26页 |
1.4.1 微弧氧化 | 第22页 |
1.4.2 阳极氧化 | 第22-23页 |
1.4.3 等离子体浸没离子注入 | 第23-25页 |
1.4.4 水热处理 | 第25-26页 |
1.5 PJI动物模型的建立 | 第26-27页 |
1.5.1 直接感染动物模型 | 第26页 |
1.5.2 血源性感染动物模型 | 第26-27页 |
1.6 本课题研究设想 | 第27-29页 |
第二章 银可释放涂层(Ag-0.01钛)的制备及其材料学表征和体外生物学活性研究 | 第29-54页 |
2.1 前言 | 第29-30页 |
2.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30-38页 |
2.2.1 主要仪器和试剂 | 第30-32页 |
2.2.2 样品的制备 | 第32-33页 |
2.2.3 材料的表面表征 | 第33页 |
2.2.4 离子释放测定 | 第33页 |
2.2.5 磷灰石形成能力的模拟体液(SBF)浸泡实验 | 第33-34页 |
2.2.6 成纤维细胞样细胞(HT1080)的培养与传代 | 第34页 |
2.2.7 体外细胞毒性评价 | 第34-35页 |
2.2.8 细菌的来源和培养 | 第35页 |
2.2.9 体外定量和定性评价抗菌效果 | 第35-36页 |
2.2.10 对两种代表性生物膜成膜基因表达的分析 | 第36-37页 |
2.2.11 细菌-细胞-材料体外共培养实验 | 第37页 |
2.2.12 统计学分析 | 第37-38页 |
2.3 结果 | 第38-51页 |
2.3.1 样品的制备和表征 | 第38-43页 |
2.3.2 离子的释放 | 第43页 |
2.3.3 体外生物活性 | 第43-44页 |
2.3.4 体外抗菌和抗生物膜性能 | 第44-48页 |
2.3.5 生物膜相关成膜基因的表达分析 | 第48-49页 |
2.3.6 体外细胞相容性 | 第49页 |
2.3.7 体外细菌-细胞-材料共培养研究 | 第49-51页 |
2.4 讨论 | 第51-5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三章 银不可释放涂层(NT-Ag-V钛)的制备及其材料学表征和体外生物学活性研究 | 第54-81页 |
3.1 前言 | 第54-55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55-61页 |
3.2.1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55-57页 |
3.2.2 样品的制备与表征检测 | 第57-58页 |
3.2.3 银和万古霉素释放实验 | 第58-59页 |
3.2.4 细菌菌株的分离和特征 | 第59页 |
3.2.5 体外抗菌效果检测 | 第59页 |
3.2.6 体外通过SEM和CLSM评估材料抗生膜效果 | 第59-60页 |
3.2.7 Ag长期抗粘附的性能检测 | 第60页 |
3.2.8 体外细胞毒性的评估 | 第60页 |
3.2.9 材料-细胞-细菌共培养的检测 | 第60-61页 |
3.2.10 统计学分析 | 第61页 |
3.3 结果 | 第61-73页 |
3.3.1 样品制备和表征 | 第61-66页 |
3.3.2 Ag和万古霉素的释放及细胞毒性评价 | 第66-67页 |
3.3.3 体外对浮游菌的抗菌效果 | 第67-68页 |
3.3.4 体外对粘附菌的抗菌效果 | 第68-72页 |
3.3.5 体外材料-细胞-细菌共培养研究 | 第72-73页 |
3.4 讨论 | 第73-7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9-81页 |
第四章 银不可释放涂层(NT-Ag-V钛)的制备及其体内生物学活性研究 | 第81-92页 |
4.1 前言 | 第81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81-85页 |
4.2.1 主要仪器和试剂 | 第81-83页 |
4.2.2 样品的制备与表征 | 第83页 |
4.2.3 新西兰兔PJI模型的建立和术后体温体重监测 | 第83页 |
4.2.4 感染后炎症反应的大体观察和放射学评估 | 第83-84页 |
4.2.5 体内金属垫圈和其周围软组织的CFU计数 | 第84页 |
4.2.6 体内金属垫圈的扫描电镜观察 | 第84页 |
4.2.7 膝关节组织学分析 | 第84-85页 |
4.2.8 统计学方法 | 第85页 |
4.3 结果 | 第85-90页 |
4.3.1 术后动物体温和体重变化 | 第85页 |
4.3.2 假体周围软组织影像学和大体观察评价 | 第85-87页 |
4.3.3 细菌学定量计数评价 | 第87-88页 |
4.3.4 SEM观察体内的金属垫圈表面 | 第88页 |
4.3.5 组织学评价 | 第88-90页 |
4.4 讨论 | 第90-91页 |
4.5 本章总结 | 第91-92页 |
全文总结 | 第92-94页 |
今后研究工作展望 | 第94-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09页 |
致谢 | 第109-11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 第111-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