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一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二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三 国内外研究评析 | 第15-16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6-17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16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第四节 创新之处 | 第17-18页 |
第二章 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发展概述 | 第18-23页 |
第一节 国内国家中心城市发展简析 | 第18-19页 |
第二节 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发展历程 | 第19-21页 |
一 确立省会功能 | 第19页 |
二 提出商贸中心 | 第19-20页 |
三 设立中心城市 | 第20页 |
四 批复国家中心城市 | 第20-21页 |
第三节 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意义 | 第21-23页 |
一 有利于引领中原城市群发展和支撑中部地区崛起 | 第21页 |
二 有利于推动中部地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第21页 |
三 有利于服务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 第21-22页 |
四 有利于优化国土开发格局 | 第22-23页 |
第三章 国家中心城市综合实力指标体系的建立与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23-30页 |
第一节 国家中心城市综合实力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23-27页 |
一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第23页 |
二 指标体系的具体构建 | 第23-25页 |
三 指标体系的结构框架 | 第25-27页 |
第二节 国家中心城市综合实力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27-30页 |
一 国家中心城市综合实力比较的评价思路 | 第27-28页 |
二 基于熵值法的指标权重确定 | 第28-29页 |
三 灰色关联法的计算原理 | 第29-30页 |
第四章 郑州与其他八大国家中心城市综合实力比较的定量评价. | 第30-39页 |
第一节 综合实力评价 | 第30-31页 |
第二节 经贸集聚功能评价 | 第31-33页 |
第三节 区域辐射功能评价 | 第33-34页 |
第四节 对外开放功能评价 | 第34-35页 |
第五节 文化创新功能评价 | 第35-37页 |
第六节 社会服务功能评价 | 第37-39页 |
第五章 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对策建议 | 第39-46页 |
第一节 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优势分析 | 第39-40页 |
一 综合交通优势 | 第39-40页 |
二 内陆对外开放优势 | 第40页 |
第二节 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劣势分析 | 第40-42页 |
一 与目前的国家中心城市相比,经贸集聚能力较低 | 第40页 |
二 与目前的国家中心城市相比,区域辐射力较低 | 第40-41页 |
三 与目前的国家中心城市相比,郑州的科技创新基础薄弱 | 第41页 |
四 与目前的国家中心城市相比,郑州的开放发展水平低 | 第41-42页 |
五 与目前的国家中心城市相比,郑州的社会服务功能不足 | 第42页 |
第三节 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对策建议 | 第42-46页 |
一 提升综合经济竞争力 | 第42-43页 |
二 完善交通枢纽体系 | 第43页 |
三 增强创新引领能力 | 第43-44页 |
四 加大对外开放力度 | 第44-45页 |
五 改善社会服务功能 | 第45-46页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46-48页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46页 |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