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9页 |
1.1 畜禽养殖废水污染现状和存在问题 | 第12-14页 |
1.1.1 养殖废水主要污染成分 | 第12-13页 |
1.1.2 养殖废水中抗生素污染 | 第13-14页 |
1.2 微藻处理废水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2.1 微藻简介 | 第14页 |
1.2.2 微藻处理废水的进展 | 第14-15页 |
1.3 芽孢杆菌处理废水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1.4 藻菌共生系统处理废水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1.5 本文构想 | 第18-19页 |
1.5.1 研究思路 | 第18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第二章 藻菌共生系统处理养殖废水的初步研究 | 第19-28页 |
2.1 实验材料、仪器和试剂 | 第19-21页 |
2.1.1 菌种和藻种的来源 | 第19页 |
2.1.2 主要仪器 | 第19-20页 |
2.1.3 主要试剂 | 第20页 |
2.1.4 培养基 | 第20-21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1-23页 |
2.2.1 菌种的活化和保藏 | 第21页 |
2.2.2 藻种的活化和保藏 | 第21-22页 |
2.2.3 养殖废水预处理 | 第22页 |
2.2.4 芽孢杆菌适应养殖废水初筛 | 第22页 |
2.2.5 藻菌共生系统的构建 | 第22-23页 |
2.2.6 水质的测定 | 第23页 |
2.2.7 数据分析 | 第23页 |
2.3 实验结果 | 第23-27页 |
2.3.1 原始畜禽养殖废水特性 | 第23-24页 |
2.3.2 适宜在养殖废水中生长的芽孢杆菌筛查 | 第24-25页 |
2.3.3 藻菌共生系统对高浓度的养殖废水水质的去除效果 | 第25-26页 |
2.3.4 藻菌共生系统对低浓度的养殖废水水质的去除效果 | 第26-27页 |
2.4 讨论 | 第27-28页 |
第三章 藻菌共生系统可利用碳源筛选 | 第28-34页 |
3.1 实验材料、仪器和试剂 | 第28页 |
3.1.1 菌种和藻种的来源 | 第28页 |
3.1.2 主要仪器 | 第28页 |
3.1.3 主要试剂 | 第28页 |
3.1.4 培养基 | 第28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28-30页 |
3.2.1 样品的准备 | 第28-29页 |
3.2.2 酶标仪对Biolog生态板的测定 | 第29页 |
3.2.3 Biolog生态板的碳源分布图 | 第29页 |
3.2.4 碳源代谢指纹图谱 | 第29-30页 |
3.2.5 数据分析 | 第30页 |
3.3 实验结果 | 第30-33页 |
3.3.1 藻菌共生系统对碳源利用的指纹图谱 | 第30-32页 |
3.3.2 藻菌共生系统对31种碳源利用程度 | 第32-33页 |
3.4 讨论 | 第33-34页 |
第四章 葡萄糖对藻菌共生系统处理养殖废水效果影响的研究 | 第34-42页 |
4.1 实验材料、仪器和试剂 | 第34-35页 |
4.1.1 菌种和藻种的来源 | 第34页 |
4.1.2 主要仪器 | 第34页 |
4.1.3 主要试剂 | 第34页 |
4.1.4 培养基 | 第34-35页 |
4.1.5 养殖废水 | 第35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35-36页 |
4.2.0 藻种和菌种的活化 | 第35页 |
4.2.1 水质的测定 | 第35页 |
4.2.2 藻菌共生处理养殖废水的实验过程 | 第35页 |
4.2.3 数据分析 | 第35-36页 |
4.3 实验结果 | 第36-40页 |
4.3.1 藻菌共生系统添加1g/L葡萄糖处理养殖废水 | 第36-37页 |
4.3.2 藻菌共生系统添加0.5g/L葡萄糖处理养殖废水 | 第37-38页 |
4.3.3 藻菌共生系统添加0.5g/L葡萄糖和100μM丙氨酸处理养殖废水 | 第38-39页 |
4.3.4 菌种接种量对藻菌共生系统处理养殖废水的影响 | 第39-40页 |
4.4 讨论 | 第40-42页 |
第五章 基于葡萄糖共代谢藻菌共生系统对养殖废水中抗生素的降解 | 第42-50页 |
5.1 实验材料、仪器和试剂 | 第42-43页 |
5.1.1 菌种和藻种的来源 | 第42页 |
5.1.2 主要仪器 | 第42-43页 |
5.1.3 主要试剂 | 第43页 |
5.1.4 培养基 | 第43页 |
5.1.5 养殖废水 | 第43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43-45页 |
5.2.1 样品准备 | 第43页 |
5.2.2 样品预处理 | 第43-44页 |
5.2.3 LC/MS鉴定养殖废水中抗生素的色谱条件 | 第44页 |
5.2.4 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抗生素含量方法 | 第44页 |
5.2.5 数据分析 | 第44-45页 |
5.3 实验结果 | 第45-48页 |
5.3.1 初始养殖废水中抗生素鉴定结果 | 第45-46页 |
5.3.2 基于葡萄糖共代谢藻菌共生系统对2种抗生素的降解 | 第46-48页 |
5.4 讨论 | 第48-50页 |
第六章 藻菌共生系统中微生物的基本特性研究 | 第50-58页 |
6.1 实验材料、仪器和试剂 | 第50-51页 |
6.1.1 菌种和藻种的来源 | 第50页 |
6.1.2 主要仪器 | 第50页 |
6.1.3 主要试剂 | 第50页 |
6.1.4 培养基 | 第50页 |
6.1.5 养殖废水 | 第50-51页 |
6.2 实验方法 | 第51-52页 |
6.2.1 细胞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 第51页 |
6.2.2 细胞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的测定 | 第51页 |
6.2.3 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测定 | 第51页 |
6.2.4 葡萄糖含量的测定 | 第51-52页 |
6.2.5 水质的测定 | 第52页 |
6.2.6 养殖废水中藻菌共生系统的培养 | 第52页 |
6.2.7 数据分析 | 第52页 |
6.3 实验结果 | 第52-57页 |
6.3.1 藻菌共生系统中莱茵衣藻叶绿素的变化 | 第52-53页 |
6.3.2 藻菌共生系统中芽孢杆菌生物量变化 | 第53-54页 |
6.3.3 养殖废水中葡萄糖含量的变化 | 第54-55页 |
6.3.4 藻菌共生系统处理养殖废水对莱茵衣藻光合特性的影响 | 第55-57页 |
6.4 讨论 | 第57-58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8-60页 |
7.1 结论 | 第58-59页 |
7.2 展望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8页 |
致谢 | 第68-70页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