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8-14页 |
第一章 弗洛姆技术思想的来源 | 第14-24页 |
第一节 弗洛姆技术思想的主要理论来源 | 第14-19页 |
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 | 第14-16页 |
二、马克思的社会理论 | 第16-17页 |
三、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 | 第17-18页 |
四、传统的人道主义 | 第18-19页 |
第二节 弗洛姆技术思想的现实来源 | 第19-24页 |
一、三次技术革命引发的社会问题 | 第19-21页 |
二、两次世界大战造成的社会恶果 | 第21-22页 |
三、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 第22-24页 |
第二章 弗洛姆的技术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24-38页 |
第一节 技术社会存在的病态 | 第24-27页 |
一、社会的完全机械化 | 第24-25页 |
二、人性的异化 | 第25-26页 |
三、希望的破碎 | 第26-27页 |
第二节 技术社会病态的根源——技术社会的非人道化发展 | 第27-31页 |
一、经济根源——追求最大化的生产与消费 | 第27-29页 |
二、政治根源——民主制度的异化和匿名权威的盛行 | 第29-30页 |
三、思想根源——理智的膨胀与理性的退化 | 第30-31页 |
四、价值观根源——以“占有”为主的社会性格 | 第31页 |
第三节 技术社会病态的治愈——技术社会人道化的实现 | 第31-38页 |
一、总的原则——使社会系统人道化 | 第32页 |
二、经济治愈——人道化的生产与消费 | 第32-34页 |
三、政治治愈——政治民主化和制度人性化 | 第34-35页 |
四、思想治愈——追求理性 | 第35-36页 |
五、价值观治愈——抵制“重占有”,发扬“重生存” | 第36-38页 |
第三章 对弗洛姆技术思想的评价 | 第38-46页 |
第一节 弗洛姆技术思想的理论意义 | 第38-40页 |
一、对弗洛伊德理论的批判和超越 | 第38-39页 |
二、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 | 第39页 |
三、对人性论的超越 | 第39-40页 |
第二节 弗洛姆技术思想的现实意义 | 第40-43页 |
一、促进“以人为本”理念的落实 | 第40-41页 |
二、推进部分社会道德问题的解决 | 第41页 |
三、缓解人们现代生活中的精神压力 | 第41-42页 |
四、强化人们的环保意识 | 第42-43页 |
第三节 弗洛姆技术思想的局限性 | 第43-46页 |
一、对技术社会的批判具有不彻底性 | 第43-44页 |
二、人道化构想带有唯心性 | 第44-45页 |
三、技术人道化的实现带有空想性 | 第45-46页 |
结语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2页 |
致谢 | 第52-5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