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尼“隐性知识”理论研究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7-9页 |
一、研究目的与研究综述 | 第7-8页 |
二、研究的创新点与意义 | 第8-9页 |
第一章 隐性知识内涵 | 第9-23页 |
第一节 隐性知识的理论渊源 | 第9-11页 |
一、关于理论知识传统及非理性主义的反思 | 第9-10页 |
二、实证主义的影响 | 第10-11页 |
第二节 隐性知识的定义 | 第11-13页 |
一、知识的定义 | 第11页 |
二、隐性知识的内涵 | 第11-13页 |
第三节 隐性知识的分类与特征 | 第13-16页 |
第四节 隐性知识的特征 | 第16-23页 |
一、默会认知的特点 | 第16-17页 |
二、隐性知识的特征 | 第17-23页 |
第二章 对隐性知识管理的分析 | 第23-37页 |
第一节 两种知识类型的关系 | 第23-27页 |
一、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区别 | 第23-25页 |
二、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关联 | 第25-27页 |
第二节 隐性知识的转化 | 第27-32页 |
一、对隐形知识显性化问题的理解 | 第27-28页 |
二、隐性知识显性化的可能性分析 | 第28页 |
三、隐性知识的转移方式与外化机制 | 第28-30页 |
四、隐性知识显性化影响因素分析 | 第30-32页 |
第三节 知识管理 | 第32-37页 |
一、知识管理的发展现状 | 第33-34页 |
二、隐性知识管理的重要性 | 第34-37页 |
第三章 知识的转换在当代社会的应用 | 第37-49页 |
第一节 SECI三维模型构建 | 第37-41页 |
一、SECI模型的四种知识转化模式 | 第37-39页 |
二、SECI模型的四种场所 | 第39-40页 |
三、SECI模型评价 | 第40-41页 |
第二节 研究波兰尼默会认识思想的启发意义 | 第41-49页 |
一、知识工程新理论的创新突破之处 | 第42-43页 |
二、企业组织发展模式中的社会化学习 | 第43-44页 |
三、知识工程理论框架的完善 | 第44-49页 |
结论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致谢 | 第53-5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