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0页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0-13页 |
1.4.1 景观(landscape) | 第10-11页 |
1.4.2 景观风貌 | 第11页 |
1.4.3 更新与改造 | 第11-13页 |
1.5 研究框架 | 第13-15页 |
第2章 滨河景观风貌改造与更新的理论研究 | 第15-27页 |
2.1 国内外相关理论与实践 | 第15-20页 |
2.1.1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概况 | 第15页 |
2.1.2 国外城市滨河区改造经验 | 第15-17页 |
2.1.3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概况 | 第17-18页 |
2.1.4 国内城市滨河区改造经验 | 第18-19页 |
2.1.5 值得借鉴的经验 | 第19-20页 |
2.2 滨河景观风貌改造与更新方法研究 | 第20-26页 |
2.2.1 相关理论研究 | 第20-21页 |
2.2.2 滨河景观风貌改造与更新设计要素提炼 | 第21-24页 |
2.2.3 滨河景观风貌改造与更新设计体系研究 | 第24页 |
2.2.4 滨河景观风貌改造更新设计的方法研究 | 第24-26页 |
2.3 小结 | 第26-27页 |
第3章 京杭大运河沧州段沿岸景观风貌现状分析 | 第27-61页 |
3.1 京杭大运河 | 第27页 |
3.2 沧州京杭大运河概况 | 第27-41页 |
3.2.1 沧州市概况 | 第27-29页 |
3.2.2 沧州京杭大运河 | 第29-30页 |
3.2.3 沧州京杭大运河历史沿革 | 第30-34页 |
3.2.4 沧州运河相关规划概况 | 第34-40页 |
3.2.5 沧州运河相关规划成果总结 | 第40-41页 |
3.3 沧州段运河现状分析 | 第41-59页 |
3.3.1 运河沿岸景观综合分析 | 第41-43页 |
3.3.2 交通综合分析 | 第43-46页 |
3.3.3 现状业态分析 | 第46-47页 |
3.3.4 与大运河相关的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现状分析 | 第47-53页 |
3.3.5 与大运河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分析 | 第53-58页 |
3.3.6 建筑风貌现状分析 | 第58-59页 |
3.4 小结 | 第59-61页 |
第4章 沧州运河景观改造与更新策略研究 | 第61-96页 |
4.1 沧州运河沿岸景观风貌改造与更新导则 | 第61-68页 |
4.1.1 沧州运河沿岸景观风貌改造与更新范围划定 | 第61-62页 |
4.1.2 沧州运河景观风貌改造与更新目标 | 第62-64页 |
4.1.3 沧州运河景观风貌改造与更新原则 | 第64-65页 |
4.1.4 沧州运河景观风貌改造与更新设计理念 | 第65-66页 |
4.1.5 沧州运河沿岸景观风貌改造与更新的突破点 | 第66-68页 |
4.2 沧州运河景观风貌改造与更新规划实践 | 第68-93页 |
4.2.1 沧州运河景观风貌总体空间结构 | 第68-69页 |
4.2.2 景观风貌设计 | 第69-77页 |
4.2.3 总体交通组织、步行系统设计 | 第77-82页 |
4.2.4 运河两岸业态更新 | 第82-84页 |
4.2.5 滨河带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 | 第84-86页 |
4.2.6 建筑风格控制 | 第86-93页 |
4.3 沧州运河沿岸景观风貌改造与更新的普适借鉴意义 | 第93-95页 |
4.3.1 构建完整的景观体系 | 第93-94页 |
4.3.2 滨河区的交通组织 | 第94页 |
4.3.3 因地制宜的景观风貌设计 | 第94页 |
4.3.4 业态组织 | 第94-95页 |
4.4 小结 | 第95-96页 |
第5章 结语 | 第96-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1页 |
附录 | 第101-103页 |
发表论文与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103-104页 |
致谢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