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2 国内外城市河流生态设计研究现状和问题 | 第9-14页 |
1.2.1 国外城市河流生态设计研究现状 | 第10页 |
1.2.2 国内城市河流生态设计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3 城市河流景观生态设计存在的问题 | 第11-14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第2章 城市河流景观生态设计理论及应用 | 第16-30页 |
2.1 城市河流景观相关概念 | 第16-18页 |
2.1.1 河流相关概念 | 第16页 |
2.1.2 城市河流空间相关概念 | 第16-17页 |
2.1.3 城市发展与河流的关系 | 第17-18页 |
2.2 城市河流景观设计案例分析 | 第18-23页 |
2.2.1 波尔图概况 | 第18-19页 |
2.2.2 多罗河概况 | 第19-20页 |
2.2.3 设计项目简介 | 第20-22页 |
2.2.4 分析与总结 | 第22-23页 |
2.3 河流生态景观设计理论 | 第23页 |
2.3.1 河流生态景观概念 | 第23页 |
2.3.2 城市河流生态景观系统 | 第23页 |
2.4 城市河流生态景观研究案例分析 | 第23-29页 |
2.4.1 波河及其自然属性介绍 | 第24-27页 |
2.4.2 波河河流生态廊道与人工设施网络建设 | 第27-29页 |
2.5 小结 | 第29-30页 |
第3章 模型化设计相关理论与应用 | 第30-58页 |
3.1 模型化景观设计基本介绍及其分类 | 第30-32页 |
3.1.1 模型化生态景观设计 | 第30-31页 |
3.1.2 景观设计模型分类 | 第31-32页 |
3.2 生态框架模型 | 第32-38页 |
3.2.1 生态框架构建的目标 | 第32页 |
3.2.2 相关研究和模型构建方法 | 第32-34页 |
3.2.3 生态空间结构的形成 | 第34-35页 |
3.2.4 生态框架模型概述 | 第35-36页 |
3.2.5 生态框架模型应用 | 第36-38页 |
3.3 环境模拟模型 | 第38-44页 |
3.3.1 环境模拟模型介绍及分类 | 第38页 |
3.3.2 河底环境模型的构建 | 第38-42页 |
3.3.3 植物净化模型的构建 | 第42-44页 |
3.4 空间关系模型 | 第44-51页 |
3.4.1 空间营造相关概念 | 第44-45页 |
3.4.2 滨河空间营造的方法 | 第45-48页 |
3.4.3 空间关系主导的滨河设计案例分析 | 第48-51页 |
3.5 空间关系模型的模数设计——以博洛尼亚都市农场设计为例 | 第51-56页 |
3.5.1 项目背景 | 第52页 |
3.5.2 设计方案分析 | 第52-55页 |
3.5.3 设计的模型化分析 | 第55-56页 |
3.6 小结 | 第56-58页 |
第4章 衡水滏阳河生态景观设计 | 第58-70页 |
4.1 衡水市基本现状 | 第58-60页 |
4.1.1 地理位置 | 第58-59页 |
4.1.2 地形地貌 | 第59页 |
4.1.3 气候特点 | 第59页 |
4.1.4 社会文化 | 第59页 |
4.1.5 水系概况 | 第59-60页 |
4.2 滏阳河概况 | 第60-62页 |
4.2.1 河流基本情况 | 第60页 |
4.2.2 河流走向与城市肌理 | 第60-61页 |
4.2.3 水环境问题 | 第61-62页 |
4.2.4 主要社会问题 | 第62页 |
4.3 滏阳河生态景观设计方案 | 第62-69页 |
4.3.1 滏阳河市内区域整体规划设计 | 第62-65页 |
4.3.2 滨河护岸设计 | 第65-66页 |
4.3.3 亲水平台与交通栈道设计 | 第66-68页 |
4.3.4 浅水区河底栖息地塑造设计 | 第68-69页 |
4.4 小结 | 第69-70页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0-74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70-71页 |
5.2 主要创新点 | 第71页 |
5.3 研究与展望 | 第71-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