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饮料冷食制造工业论文--清凉饮料论文--功能饮料论文

野生蕨麻复合饮料主剂工艺与特性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前言第10-16页
    1.1 蕨麻第10-13页
        1.1.1 蕨麻的植物学特征第10页
        1.1.2 蕨麻的化学成分及营养价值第10-11页
        1.1.3 蕨麻多糖第11-12页
        1.1.4 黄酮类化合物第12页
        1.1.5 葛根素第12-13页
        1.1.6 蕨麻素第13页
        1.1.7 鞣质第13页
    1.2 蕨麻产品的研发现状第13页
        1.2.1 普通食品第13页
        1.2.2 功能性食品第13页
    1.3 蕨麻的开发利用前景第13-14页
    1.4 主剂第14-15页
    1.5 论文的目的与主要研究内容第15-16页
        1.5.1 论文的目的第15页
        1.5.2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15-16页
2 材料与方法第16-28页
    2.1 原料、试剂与仪器第16-18页
        2.1.1 主要原料第16页
        2.1.2 主要试剂第16-17页
        2.1.3 主要仪器设备第17-18页
    2.2 实验方法第18-28页
        2.2.1 蕨麻中主要成分分析第18-19页
        2.2.2 野生蕨麻复合饮料主剂生产工艺第19-20页
        2.2.3 野生蕨麻原汁制备方法的研究第20-21页
        2.2.4 野生蕨麻复合饮料的配制第21-22页
        2.2.5 稳定剂的选择第22页
        2.2.6 野生蕨麻复合饮料和主剂的感官评定第22-23页
        2.2.7 野生蕨麻复合饮料主剂浓缩工艺研究第23-24页
        2.2.8 野生蕨麻复合饮料主剂流变性研究第24-25页
        2.2.9 野生蕨麻复合饮料主剂杀菌条件研究第25页
        2.2.10 野生蕨麻复合饮料主剂贮藏过程中品质变化规律的研究第25-26页
        2.2.11 野生蕨麻复合饮料主剂贮藏期预测模型第26-28页
3 结果与讨论第28-55页
    3.1 野生蕨麻原料主要成分分析第28页
        3.1.1 野生蕨麻原料主要成分第28页
        3.1.2 野生蕨麻原料中总黄酮标液的标准曲线第28页
    3.2 蕨麻原汁制备方法的研究第28-36页
        3.2.1 浸提工艺的研究第28-32页
        3.2.2 磨浆离心工艺的研究第32-35页
        3.2.3 两种蕨麻原汁制备工艺的最佳工艺参数比较第35-36页
    3.3 野生蕨麻复合饮料的配制第36-38页
        3.3.1 蕨麻原汁添加量的确定第36-37页
        3.3.2 苹果汁添加量的确定第37-38页
        3.3.3 糖酸比的确定第38页
    3.4 稳定剂的选择第38-40页
        3.4.1 不同稳定剂的稳定效果第38-39页
        3.4.2 PGA单种稳定剂的稳定效果第39-40页
    3.5 野生蕨麻复合饮料主剂浓缩工艺研究第40-43页
        3.5.1 野生蕨麻复合饮料主剂浓缩响应面试验第40-43页
    3.6 野生蕨麻复合饮料主剂流变性研究第43-44页
        3.6.1 流体类型的确定第43-44页
    3.7 野生蕨麻复合饮料主剂的杀菌条件研究第44-45页
        3.7.1 实际杀菌值F0计算第44-45页
        3.7.2 保温试验结果第45页
    3.8 野生蕨麻复合饮料主剂贮藏过程中品质变化规律的研究第45-55页
        3.8.1 野生蕨麻复合饮料主剂贮藏过程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变化第45-46页
        3.8.2 野生蕨麻复合饮料主剂贮藏过程中总黄酮含量的变化第46-47页
        3.8.3 野生蕨麻复合饮料主剂贮藏过程中感官品质的变化第47-49页
        3.8.4 野生蕨麻复合饮料主剂贮藏过程中品质变化规律第49-50页
        3.8.5 野生蕨麻复合饮料主剂贮藏期研究第50页
        3.8.6 总黄酮含量的反应速度常数K值及温度系数Q10的计算第50-51页
        3.8.7 恒温下野生蕨麻复合饮料主剂的贮藏寿命的预测第51-54页
        3.8.8 本节小结第54-55页
4 结论第55-56页
    4.1 全文总结第55页
    4.2 论文的创新点第55页
    4.3 论文的不足之处第55-56页
5 展望第56-57页
6 参考文献第57-64页
7 论文发表情况第64-65页
8 致谢第65-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货币政策对我国上市企业债务融资的影响研究--基于企业异质性的角度
下一篇:投资者情绪变动对我国股票市场收益率的非对称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