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11页 |
1.2 柴油机颗粒的危害及排放法规 | 第11-13页 |
1.3 柴油机颗粒排放的控制技术 | 第13-16页 |
1.3.1 颗粒物排放的机内净化技术 | 第13-14页 |
1.3.2 颗粒物排放的机外净化技术 | 第14-16页 |
1.4 柴油机颗粒捕集器研究进展 | 第16-20页 |
1.4.1 颗粒捕集器结构与材料 | 第16-18页 |
1.4.2 颗粒捕集器再生技术 | 第18-19页 |
1.4.3 柴油机颗粒捕集器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1.5 颗粒物荷电凝并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1.5.1 双极荷电凝并基本原理 | 第20-21页 |
1.5.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1页 |
1.6 本文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意义 | 第21-23页 |
第二章 柴油机荷电颗粒气固两相流控制方程 | 第23-34页 |
2.1 计算流体动力学 | 第23-25页 |
2.1.1 拉格朗日法 | 第23-24页 |
2.1.2 欧拉法 | 第24-25页 |
2.1.3 FLUENT软件简介 | 第25页 |
2.2 直流电场下柴油机颗粒荷电理论 | 第25-29页 |
2.2.1 电场荷电 | 第26-27页 |
2.2.2 扩散荷电 | 第27-28页 |
2.2.3 电场荷电与扩散荷电综合作用 | 第28页 |
2.2.4 电场与电荷守恒方程 | 第28-29页 |
2.3 荷电颗粒受力分析及颗粒运动方程 | 第29-33页 |
2.3.1 荷电颗粒受力 | 第29-31页 |
2.3.2 荷电离散相方程 | 第31页 |
2.3.3 连续相方程 | 第31-33页 |
2.4 两相流计算模型与荷电模型耦合 | 第3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三章 荷电颗粒在DPF孔道内流动特性的研究 | 第34-43页 |
3.1 计算模型的选择 | 第34-36页 |
3.1.1 湍流模型 | 第34页 |
3.1.2 离散相模型 | 第34-35页 |
3.1.3 多孔介质模型 | 第35-36页 |
3.2 DPF结构和边界条件的确定 | 第36-39页 |
3.2.1 结构模型和计算区域 | 第36-37页 |
3.2.2 边界条件的设定 | 第37-39页 |
3.3 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 | 第39-42页 |
3.3.1 不同荷电电压对颗粒流动速度的影响 | 第39-41页 |
3.3.2 不同荷电电压对进、排气孔道压力的影响 | 第41-4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 荷电凝并技术对DPF捕集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 | 第43-55页 |
4.1 试验系统及装置 | 第43-47页 |
4.1.1 试验用柴油机 | 第43-44页 |
4.1.2 台架控制系统 | 第44页 |
4.1.3 双极荷电凝并系统 | 第44-45页 |
4.1.4 加热除水系统 | 第45-46页 |
4.1.5 测量系统 | 第46-47页 |
4.2 试验方案及步骤 | 第47-48页 |
4.3 试验结果分析 | 第48-53页 |
4.3.1 不同荷电电压对DPF捕集效率的影响 | 第48-50页 |
4.3.2 不同荷电电压对过滤压降的影响 | 第50-51页 |
4.3.3 不同荷电电压对颗粒沉积厚度的影响 | 第51-5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55-57页 |
5.1 全文总结 | 第55-56页 |
5.2 工作展望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