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能源与动力工程论文--内燃机论文--柴油机论文--理论论文

基于内部废气再循环的小型非道路柴油机燃烧特性与排放性能优化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1页
    1.1 引言第11-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20页
        1.2.1 非道路柴油机排放法规第12-15页
        1.2.2 非道路柴油机排放控制技术第15-20页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20-21页
第二章 热力学循环模拟和试验验证第21-27页
    2.1 原型机热力学模型的建立第21-23页
        2.1.1 样机参数第21页
        2.1.2 计算模型的建立第21-22页
        2.1.3 边界条件与初始条件的确定第22-23页
    2.2 模型验证第23-26页
        2.2.1 试验台架及主要设备第23-24页
        2.2.2 试验测试工况及内容第24-25页
        2.2.3 模型验证第25-26页
    2.3 本章小结第26-27页
第三章 热力学计算分析与内部EGR方案设计第27-36页
    3.1 内部EGR实施方式的确定第27-28页
    3.2 排气气门二次开启方案的可行性分析第28-29页
    3.3 排气门二次开启凸轮型线设计第29-31页
    3.4 排气门二次开启方案设计第31-35页
    3.5 本章小结第35-36页
第四章 内部EGR对排放性能及燃烧特性的影响第36-48页
    4.1 内部EGR对排放性能的影响第36-43页
        4.1.1 内部EGR对NOx及HC排放的影响第36-40页
        4.1.2 内部EGR对CO排放的影响第40-41页
        4.1.3 内部EGR对Soot排放的影响第41-43页
    4.2 内部EGR对燃油消耗率的影响第43-44页
    4.3 内部EGR对燃烧过程的影响第44-46页
    4.4 本章小结第46-48页
第五章 内部EGR与喷油正时的协同优化第48-59页
    5.1 喷油正时对排放性能及燃油消耗率的影响第48-56页
    5.2 内部EGR与喷油正时协同优化第56-58页
    5.3 本章小结第58-59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59-61页
    6.1 研究工作总结第59-60页
    6.2 工作展望第60-61页
参考文献第61-64页
致谢第64-65页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第65页

论文共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振动冲击特征的柴油机典型故障监测诊断方法及应用研究
下一篇:基于双极荷电凝并技术的柴油机DPF捕集特性研究